ARM中國總裁譚軍:中國芯片產業有泡沫是好事
——
近日,全球第一大半導體行業知識產權供應商ARM (倫敦證交所代碼:ARM,納斯達克代碼:ARMHY)公布了2006年第二季度未審計財報,報告顯示,這家已經占據全球主要數碼產品芯片75%市場份額的英國電子公司仍然強勁增長,該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1.3億英鎊,同比增長了16%。
其中,手機芯片占據了重要份額,ARM毫無疑問是手機芯片老大———GSM手機中有85%以上的手機芯片是基于ARM的,而CDMA市場上更是高達99%。華為、中興、大唐、中芯國際等中國芯片制造大廠都使用著ARM的知識產權授權。這幾乎是讓英特爾都羨慕的數字。
然而,這只是全球芯片產業鏈的其中一小塊。隨著全球消費電子產品的蓬勃發展,消費電子產品中必不可少的芯片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據ARM中國總裁譚軍估計,這個芯片產業鏈(知識產權———芯片設計和代工制造———系統組成商)每個環節的大體市場規模是如此:芯片知識產權這個市場目前全球規模在15億美元左右;芯片設計加代工制造是25000億美元;終端產品市場則是250000億美元。“可以說,這是全球最大的一條產業鏈。”
在這個產業鏈中,ARM扮演了只分享最上游市場(芯片知識產權)的利潤,目前它占據了此市場28%的份額,達4.2億美元。
ARM創立于1990年,年齡比中國的華為、聯想還要小,它是如何在十幾年中創造了這個奇跡的?
昨日,本報專訪了該公司中國總裁譚軍博士。他以諸如多功能手機、汽車導航機等電子產品為例子講解了ARM獨特的商業模式,以及對中國芯片產業的看法。
記者:ARM目前占據了全球數碼相機、MP3、藍牙、游戲機、打印機等產品芯片約75%的市場,但是ARM成立的時間才16年,為什么會有如此驚人的增長?
譚軍:這首先與最近幾年全世界個人消費電子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幾乎每個消費電子產品都需要芯片來實現功能,如MP3、手機、電視機的遙控器等等。而且消費電子要求高,更新快,競爭很激烈,所以市場也越來越大。
ARM自己并不生產芯片,只是做知識產權的開發,然后把知識產權授權給芯片設計商。這個模式與英特爾有很大不同,英特爾的X86個人電腦芯片,從知識產權開發到設計和制造都是自己做,英特爾芯片的知識產權也是自己獨攬。而ARM則將其技術授權給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半導體、軟件和OEM廠商,每個廠商得到的都是ARM相關技術及服務。目前,幾乎所有大型半導體公司都與ARM簽訂了硬件技術使用許可協議,其中包括英特爾、IBM、LG半導體、NEC、SONY和飛利浦這樣的大公司。
這些公司生產芯片給下游廠商組成終端產品銷售出去,我們才收取版權費。
記者:目前基于ARM知識產權的產品已經達到50億個,平均每個的版權費是多少?
譚軍:不高,平均每個的版權費大約在8-9美分左右。我們預計,2006年這一年使用ARM知識產權的產品將達到20億個,而X86才不到2億個。這相當于嘀嗒一秒鐘,就有70個ARM的相關產品在生產銷售。
記者:有沒有可能未來出現第二家ARM?
譚軍:從ARM建立至今,已有數百家企業在復制我們的模式,但是95%死掉了。還有5%我覺得也很難跟上我們,因為我們規模上去了,現金流充裕了,而且ARM在4年前已經開始轉型,不再是封閉式地做知識產權提供商了。
記者:為什么轉型,怎么轉型?
譚軍:ARM處于芯片產業鏈最上端,它離另一端的最終消費者很遠,這是知識產權公司的最大弱點,它不清楚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容易閉門造車。所以,為了開發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我們從4年前開始與電信運營商以及內容提供商合作,從它們身上了解普通消費者的需求喜好。
記者:在芯片產業鏈中,ARM只分享最上游的知識產權這一部分利潤,為什么不往中下游滲透?
譚軍:其實我們曾經嘗試過,想學英特爾那樣,又做知識產權又做產品,但最終競爭不過它。做代工制作(如中芯國際)需要很大的投入,而我們沒有這么大投入。更后端的系統組裝公司(例如諾基亞)則需要良好的品牌,這也非ARM所長。
記者:ARM在中國的業務拓展模式是怎么樣的?跟在海外的模式有區別嗎?
譚軍:我們是5年前進入中國的,當時進來一看就懵了,發現中國沒有芯片產業鏈,像中芯國際、宏力之類的代工制造商還在“打樁”,而大的芯片設計公司也沒有幾個。后來我們選擇了跟這些企業一起成長。但ARM在中國的發展模式與在歐美日國家有區別,在那些產業鏈成熟的國家,我們將英國的那套方式簡單復制一下就行。在中國不行,我們需要把授權費用從一次性方式變成了用一次付一次,因為一次性付清費用大,剛起步的中國企業很難接受,另外我們還在中國200多所大學培養相關人才。
“復制我們模式的95%都死掉了”
記者:中國的芯片產業目前方興未艾,但是近年冒出最多的都是一些小型的芯片設計公司。有人認為這里面95%是泡沫,您怎么看待這種狀況?
譚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的芯片市場,吸引了很多資本進來,我認為這里面大概有80%泡沫,也就是說可能有20%的芯片設計公司可以生存下來。其實有泡沫可以增加競爭,我認為這是好事情。
另外,芯片設計公司不一定要求規模很大,但是創意很重要。智多微電子和復旦微電子等公司合作,開發出了帶卡拉OK的手機,只要用數據線將手機連上電視,就可以唱了。這創意為中國手機公司帶來了很大市場空間。
記者:華為、中興、大唐、中芯國際等中國芯片制造大廠都使用著ARM的知識產權授權。你們合作得怎么樣?
譚軍:我們合作非常廣泛,目前已經有25家大企業跟我們建立了合作關系,包括移動、消費電子和網絡等方面。至于這些公司發展前景,我難以置評。
記者:為什么中國本土的芯片設計公司一直發展壯大不起來?
譚軍:中國的芯片公司起步比較晚,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另外芯片產業的生態環境很重要,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如果保護不到位,企業就不敢互相合作,而芯片產業的上下游公司之間的合作非常重要,你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合作可以省卻很多精力和成本,但是中國企業目前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芯片設計公司有80%泡沫”
“中國3G拖得太晚了”
記者:聽說你喜歡《藍海戰略》,我記得該書有一個觀點是任何產業、任何公司都不可能長期保持活力,那么您覺得芯片產業里面蘊含的藍海有多大?
譚軍:是的。其實ARM是最早實踐藍海戰略的公司之一。我們起先只做無線,逐漸地擴展至家庭電子、汽車電子等等。下一步,芯片產業可以開拓的藍海(尚未形成競爭的新市場)有很多,比如醫療、健康類電子產品、針對老人的電子產品,因為現在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未來“老人”市場空間非常大。另外,把衣服做成可以自動調節溫度,可以“冬暖夏涼”的芯片也成為產業界研究的重點。
記者:你曾經在英國盧瑟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