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下的臺灣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不景氣沖擊,全球一片慘淡。但因臺灣信息硬件產業發展已有時日,基礎相對穩固。受金融海嘯影響,在出貨表現、營收與利潤等部分,雖出現滑落現象,然整體而言,應無明顯且立即的結構變化。也由于重新洗牌,產業體質應有機會改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84453.htm事實上,臺灣是個淺碟型的經濟體系,廠商的創新能耐難與國際級大型企業相提并論。盡管臺灣創新的要素稟賦不若歐美大國,但從開放性創新的角度來看,臺灣仍有機會藉由建構創新資源有效率流動與鏈接的社會情境,來吸引并尋求互補性的外界資源,進行符合臺灣廠商商業模式需求的創新,例如技術、人才、資金等。
整體而言,臺灣未來產業發展應掌握下列方向:
1.維持既有硬件制造管理及全球運籌能力:由于臺灣短期內在技術研發及市場拓展能力仍不如先進國家,為了避免中國大陸、印度等后起之秀的追趕,持續提升硬件制造生產管理及對全球運籌能力優化仍是不可或缺,進一步輔以逐漸成長的工業設計能力,使臺灣廠商成為跨國品牌廠商之關鍵生產鏈伙伴。
2.在特定廣大市場區域擁有品牌形象及能力:臺灣廠商若要跳脫工業品牌的局限,從而邁入大眾品牌,除了產品質量的確保、品牌形象的塑造外,掌握特定廣大區域的消費市場才是關鍵。臺灣以鄰近中國大陸之便,在語言與文化上有相對優勢,更應充分利用。加上現在許多新興國家正循著中國大陸的模式快速崛起,臺灣業者在中國大陸的操作可視為其他新興市場的練兵場,加上若能與中國大陸龐大的用戶進行互動回饋,將可加速產品與服務的改善速度。
3.開發或加入主導技術標準之產業聯盟:從技術上,臺灣廠商應盡力尋找產業藍海定位,建立自有架構能力,成為技術標準領導者。即使短期內有其困難,也應盡最大力量(投資上與時間上)加入主導產業技術標準之產業聯盟或產學研發體系,以交流分享最新技術信息,有助于整體產業的技術能力提升與擴散。
4. 「拉進來」-吸引國際研發活動的策略思考:在國家研發政策的思考角度下,欲補足臺灣產業在區域市場之用戶行為經驗、區域之市場技術標準、軟件與平臺研發能力,可從自國際市場引進相關能力與往外尋找吸收相關能力思考。
5. 「走出去」-奠基于制造優勢,前進關鍵市場的策略思考:過去臺灣廠商掌握優越的IC設計與生產制造成本控制能力,成功塑造許多OEM/ODM業者,其中亦不乏如鴻海、華碩等國際級代工業者,不但在資通訊領域,亦在消費性電子漸有斬獲。但在中國業者興起下,挾低價與中國本土標準規格的優勢,臺灣影音娛樂產業若要突破后有中國業者的競爭、前有國際大廠門坎限制的困境,如何扶植現有IC設計業者、OEM/ODM業者,提升在應用軟件、平臺軟件的研發能力,并發展區域市場用戶行為的探索,應為思考的另一重點。
相關能力的提升,除了鼓勵廠商投入研發、設立研發中心之外,在臺灣缺乏本土市場規模、自有標準規格的前提下,整體國際產業價值鏈又持續朝中國或印度移動,臺灣在研發策略上的思考應更可朝「走出去」的角度思考。除了中國以外,目前全球仍有許多包括印度在內的新興市場具快速崛起的機會,Intel、Microsoft等跨國企業更先一步前進相關市場進行用戶行為的研發活動,臺灣業者向與Intel與Microsoft維持良好互動,若能鼓勵臺灣業者參與相關市場的研究活動,前進新興市場設立信息型研發中心,進一步逐漸擴大到應用型研發中心,或是前進跨國企業在歐、美、日等地的科研型基地,同步設立科研型研發中心,甚至也可與相關海外研究機構或重點學術單位進行合作研發。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E8%B5%84%E7%AD%96%E4%BC%9A%E4%BA%A7%E4%B8%9A%E6%83%85%E6%8A%A5%E7%A0%94%E7%A9%B6%E6%89%80/%E8%A9%B9%E6%96%87%E7%94%B7/0902041844VM.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