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食品供應鏈管理系統
針對食品供應鏈系統中各個環節的功能和特征,我們應當選擇不同的RFID標簽形式:
(1)在生產加工環節,從原料基地中運送至加工工廠的每批次原料都夾帶一個RFID標簽,該標簽上主要記錄生產養殖的相關信息,如養殖場編號、運出時間、運送批次等,這些信息與生產企業自身的內部信息系統數據庫相聯系。生產加工結束后,在該標簽上還應當寫入該節點的加工信息,然后裝箱打包,放在帶有 RFID標簽的托盤上,以待運輸和入庫。
(2)在食品倉儲環節,入庫、出庫時通過掃描粘貼在托盤上的RFID標簽,系統能夠清楚地獲知托盤上貨箱甚至單件貨品的標記、發出地、儲運歷史、目的地、有效期及其他信息。通過自動掃描RFID標簽可以對食品庫存量精確監控。當庫存量接近或小于安全庫存量時,系統將自動做出提示,并根據訂貨模型迅速制定訂貨計劃,經庫存管理人員確認后,發向加工工廠。
(3)在食品配送調度環節,系統按照各個銷售網點的歷史銷售數據以及實時反饋的銷售狀況信息合理分配食品供應。食品運抵各個銷售網點后經掃描進入銷售倉庫,建立入庫信息。在食品庫存無法及時補給時,也可以向其他銷售網點發出信息,調配多余存貨。
(4)在食品銷售環節,銷售工作人員將視頻進行出庫掃描后,在實際銷售過程中,建立單個食品與顧客之間的數據聯系,實時向食品倉庫反饋食品銷售信息,以供制定進貨、補貨等計劃決策。
4 基于RFID技術的系統優勢和問題分析
4.1 RFID與其他追蹤技術的比較
目前,對食品供應鏈管理的手段還不是很多,傳統的技術很難對整個系統進行實時監控。條碼技術在食品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條碼技術發展得也很迅速,并已經在原有一維條碼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二維條碼。但是一維條碼尺寸相對較大,不適宜在較小的物品上使用,而且不具備容錯能力,磨損或臟污睛況不可讀取。二維條碼屬于電子標識范疇,提高了身份標識的自動獲取能力,但其獲取前端屬于光學信號瀆取裝置,易受光線、霧氣和臟污等物理環境的影響 。同時條碼技術只能采用人工的方法進行近距離的讀取,無法做到實時快速地獲得大批量食品的質量信息,而且其在流通環節上也無法提供食品所處環境信息的實時記錄。
就其本身而言,RFID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讀取數量上,條碼讀取時只能一次一個,RFID可以同時讀取多個 RFID的標簽資料;遠距離讀取上,條碼讀取時需要光線,RFID標簽不需要光線就可以讀取或者更新;資料容量上,RFID存儲的資料容量比條碼大得多;讀寫能力上,條碼資料不可更新,RFID芯片內存儲的電子資料可以反復讀寫;讀取方便性上,條碼讀取時需要能夠被清楚地看到,RFID芯片可以很薄,隱藏在包裝內仍然可以讀取資料;資料正確性上,條碼需要人工讀取,很容易造成人為錯誤,RFID標簽內的資料全部是通過電磁波傳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這種錯誤的可能性。
結合RFID應用于食品供應鏈中的特殊要求,RFID標簽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例如,在養殖階段采用RFID標識,能夠保證在惡劣環境下,數據的實時、自動采集,同時提高準確性;在屠宰加工環節,RFID能夠把屠宰加工過程透明化。管理、銷售和消費者都可以實時、準確、直觀地了解其屠宰加工過程的相應信息。除此之外,對于肉類、果蔬等在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零售等環節對溫度要求比較嚴格的食品,RFID標簽可以具備溫度、濕度傳感技術,使其既能標識物體又能記錄物體溫度變化。類似的,“帶溫度傳感器的RFID標簽”在食品物流過程的冷鏈技術中,可以在收貨與發貨過程中自動記錄流通中溫度變化的情況,以便界定相關責任。
4.2 系統優勢分析
基于RFID的食品供應鏈管理系統具有如下優勢:利用RFID的特性,該系統可以達到對食品的安全與追溯管理的目的,相比記錄檔案追溯方式,更加高效、實時、便捷,并且可以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全程可視化控制、監控與追溯。不僅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了解到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通過網絡,消費者也可以查詢所購買食品的完整追蹤信息。
該系統可以全面監控種植、養殖源頭污染,也能及時、真實、準確地反映生產加工過程的添加劑,一旦食品中摻人了有害物質或者在流通環節中存在安全隱患,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傳輸到控制中心,及時得到反應,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排除安全隱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