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變化內存原理分析及設計使用技巧
_NOR和SRAM
_NOR+NAND和SRAM或PSRAM
_NOR或NAND+DRAM或移動SDRAM
這些系統很少用非揮發性內存保存臨時數據,也從來不用RAM保存編碼,因為在如果沒電RAM就會失去全部內容。相變化內存有助于簡化這些配置,保存數據和編碼可以只用單一相變化內存芯片或一個PCM數組,在一般情況下就不再需要將非揮發性內存芯片搭配RAM芯片使用。
相變化內存還有一個好處,程序員現在只需考慮編碼量和數據量,而不必擔心編碼和數據的儲存空間是兩個分開的儲存區。如果數據儲存空間增加幾個字節,還可以從編碼儲存空間“借用”儲存空間,這在除相變化內存以外的其它任何拓撲中都是不可能的。
相變化內存的工作原理
相變化內存有晶體和非晶體兩種狀態,正是利用這種特殊材料的變化狀態決定數據位是1還是0。和利用液晶的方向阻擋光線或傳遞光線的液晶顯示器同樣原理,在相變化內存內,儲存數據位的硫系玻璃可以允許電流通過(晶態),或是阻止電流通過(非晶態)。
在相變化內存的每個位的位置都有一個微型加熱器,通過熔化然后再冷卻硫系玻璃,來促進晶體成長或禁止晶體成長,每個位就會在晶態與非晶態之間轉換。設定的脈沖信號將溫度升高到玻璃熔化的溫度,并維持在這個溫度一段時間;一旦晶體開始生長,就立即降低溫度。一個復位脈沖將溫度升高,然后在熔化材料形成晶體前快速降低溫度,這個過程在該位位置上產生一個非晶或不導電的材料結構(圖2)。

加熱器的尺寸非常小,能夠快速加熱微小的硫系材料的位置,加熱時間在納秒量級內,這個特性準許進行快速寫入操作、防止讀取操作干擾相鄰的數據位。此外,加熱器的尺寸隨著工藝技術節點縮小而變小,因此與采用大技術節點的上一代相變化內存相比,采用小技術節點相變化內存更容易進行寫入操作。相變化內存技術的技術節點極限遠遠小于NAND和NOR閃存(圖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