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Java垃圾回收新算法

        Java垃圾回收新算法

        作者: 時間:2011-05-20 來源:網絡 收藏
        3 傳統收集器簡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0730.htm

          依托于收集GC機制,可以自動即釋放堆空間,讓其他對象可以使用此部分空間。而采用了某種 GC 的收集器(Collector)稱之為某某收集器(Garbage Collector)。目前 中采用的垃圾收集器一般包括:引用計數法(Reference Counting Collector)、 Tracing(Tracing Collector)、Compacting(Compacting Collector)、Coping算法(Coping Collector)、Generation算法(Generational Collector)、Adaptive算法(Adaptive Collector)。

          3.1 引用計數法

          引用計數法是唯一沒有使用根集的垃圾的方法,該算法使用引用計數器來區分存活對象和不再使用的對象。一般來說,堆中的每個對象對應一個引用計數器。當每一次創建一個對象并賦給一個變量時,引用計數器置為1。當對象被賦給任意變量時,引用計數器每次加1,當對象出了作用域后(該對象丟棄不再使用),引用計數器減1,一旦引用計數器為0,對象就滿足了垃圾收集的條件。

          基于引用計數器的垃圾收集器運行較快,不會長時間中斷程序執行,必須適宜地實時運行的程序。但引用計數器增加了程序執行的開銷,因為每次對象賦給新的變量,計數器加1,而每次現有對象出了作用域,計數器減1。

          3.2 Tracing算法

          Tracing算法是為了解決引用計數法的問題而提出,它使用了根集的概念。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器從根集開始掃描,識別出哪些對象可達,哪些對象不可達,并用某種方式標記可達對象,例如對每個可達對象設置一個或多個位。在掃描識別過程中,基于Tracing算法的垃圾收集也稱為標記和清除(mark-and-sweep)垃圾收集器。

          3.3 Compacting算法

          為了解決堆碎片問題,基于tracing的垃圾吸收了Compacting算法的思想,在清除的過程中,算法將所有對象移到堆的一端,堆的另一端就變成了一個相鄰的空閑內存區,收集器會對它移動的所有對象的所有引用進行更新,使得這些引用在新的位置能識別原來 的對象。在基于Compacting算法的收集器的實現中,一般增加句柄和句柄表。

          3.4 Coping算法

          Coping算法的提出是為了克服句柄的開銷和解決堆碎片的垃圾回收。它開始時把堆分成一個對象面和多個空閑面, 程序從對象面為對象分配空間,當對象滿了,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就從根集中掃描活動對象,并將每個活動對象復制到空閑面(使得活動對象所占的內存之間沒有空閑洞),這樣空閑面變成了對象面,原來的對象面變成了空閑面,程序會在新的對象面中分配內存。

          一種典型的基于Coping算法的垃圾回收是stop-and-copy算法,它將堆分成對象面和空閑區域面,在對象面與空閑區域面的切換過程中,程序暫停執行。

          3.5 Generation算法

          stop-and-copy垃圾收集器的一個缺陷是收集器必須復制所有的活動對象,這增加了程序等待時間,這是Coping算法低效的原因。在程序設計中有這樣的規律:多數對象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少數的存在時間比較長。因此,Generation算法將堆分成兩個或多個,每個子堆作為對象的一代(Generation)。由于多數對象存在的時間比較短,隨著程序丟棄不使用的對象,垃圾收集器將從最年輕的子堆中收集這些對象。在分代式的垃圾收集器運行后,上次運行存活下來的對象移到下一最高代的子堆中,由于老一代的子堆不會經常被回收,因而節省了時間。

          3.6 Adaptive算法

          在特定的情況下,一些垃圾收集算法會優于其他算法。基于Adaptive算法的垃圾收集器就是監控當前堆的使用情況,并將選擇適當算法的垃圾收集器。

          4 GC新算法概述

          基于上述對幾種收集器算法優缺點的對比分析,提出一種既可以滿足程序對實時性的要求,同時也能避免內存泄漏的較完全的垃圾處理算法。

          4.1算法描述

          4.1.1內存劃分

          (1)把一個堆內存劃分成兩大塊,一塊是活躍區,占堆大小的2/3,活躍區劃分成大小相同的8個塊,并且為每個塊設置一個計數器int cnt[x](x取1~8),用來記錄每塊內存中動態分配的被引用對象總數。另一塊是保留區,占堆大小的1/3,設置兩個常數min和max,分別用來表示保留區的初始大小和最大可增加到的大小。(min的值小于堆大小的1/3,max的值可以自行設置但最大值不超過堆大小的1/3)。

          (2)為堆中的每個對象設置一個標記位(標記位放在一個專用數組cnt[x](x取1~8)中)以表示其是否被引用,在對象被引用時計數器就開始動態地統計計數,記錄本塊中被引用的對象個數。

          (3)通過比較計數器值的大小來判斷應該掃描哪個塊,而不是利用搜索所有對象的方法。具體結構如圖1。

          



        關鍵詞: 算法 回收 垃圾 Java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玉田县| 上高县| 堆龙德庆县| 扎鲁特旗| 扎囊县| 江西省| 台江县| 西吉县| 东兰县| 青铜峡市| 河津市| 南郑县| 开远市| 板桥市| 张掖市| 石渠县| 正阳县| 佛学| 托克逊县| 万盛区| 修武县| 清徐县| 清新县| 德惠市| 西贡区| 项城市| 深水埗区| 达孜县| 土默特左旗| 河津市| 清流县| 兴仁县| 承德县| 调兵山市| 贵溪市| 仙游县| 定远县| 南丰县| 卢湾区|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