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算法的發展
進化算法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都經歷一段成長過程,逐漸發展壯大。此過程可
大致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期、成長期和發展期。
(1) 萌芽期 (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
• 50年代后期,一些生物學家著手采用電子計算機模擬生物的遺傳系統,盡管這些工作純粹是研究生物現象,但其中已使用現代遺傳算法的一些標識方式。
• 1965年,德國的L.Rechenberg等人正式提出進化策略的方法,當時的進化策略只
有一個個體,而且進化操作也只有變異一種。
• 1965年,美國的L.j.Fogel正式提出進化規劃,在計算中采用多個個體組成的群
體,而且只運用變異操作。
• 60年代期間,美國J.H.Holland在研究自適應系統時,提出系統本身與外部環境
相互協調的遺傳算法。1968年,J.H.Holland教授又提出模式理論,它成為遺傳
算法的主要理論基礎。
• 1967年,Bagley發表了關于遺傳算法應用的論文,在其論文中首次使用“遺傳算
法( Genetic Algorithm)”一詞。
(2) 成長期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
• 1975年,J.H.Holland教授的專著《自然界和人工系統的適應性(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正式出版,全面地介紹了遺傳算法,人們常常
把這一事件視作遺傳算法問世的標志, Holland也被視作遺傳算法的創始人。
• 1975年,De.Jong在其博士論文中結合模式定理進行了大量的純數值函數優化計
算實驗,樹立了遺傳算法的工作框架,得到了一些重要且具有指導意義的結論。
• 1987年,美國D.Lawrence總結人們長期從事遺傳算法的經驗,公開出版《遺傳
算法和模擬退火(Genetic Algorithm and Simulated Annealing)》一書,以論文
集形式用大量實例介紹遺傳算法。
• 1985年,作為Holland的學生,D.E.Goldberg博士出版專著《遺傳算法——搜索、
優化及機器學習(Genetic Algorithms——in Search,Optimiza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全面、系統地介紹遺傳算法,使這一技術得到普及與推廣。該書
被人們視為遺傳算法的教科書。
• 1985年,在美國舉行第一屆遺傳算法國際學術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簡稱ICGA),與會者交流運用遺傳算法的經驗。隨后,
1987,1989,1991,1993,l 995及l 997年,每2年左右都舉行一次這種會議。
(3) 發展期(90年代以后)
90年代,遺傳算法不斷地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 1991年,D.Lawrence出版《遺傳算法手冊(Handbook of Genetic Algorithms )一書,詳盡地介紹遺傳算法的工作細節。
• 1996年 Z.Michalewicz的專著《遺傳算法 + 數據結構 = 進化程序》深入討論了遺傳算法的各種專門問題。
同年,T.Back的專著《進化算法的理論與實踐:進化策略、進化規劃、遺傳算法》
深入闡明進化算法的許多理論問題。
• 1992年,Koza出版專著《遺傳規劃——應用自然選擇法則的計算機程序設計(Genetic Programming:on the Programming of Computer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該書全面介紹了遺傳規劃的原理及應用實例,標明遺傳規劃己成為進化算法的一個重要分支。Koza本人也被視作遺傳規劃的奠基人。
• 1994年,Koza又出版第二部專著《遺傳規劃Ⅱ:可再用程序的自動發現(Genetic Programming Ⅱ:Automatic Discovery of Reusable Programs)》,提出自動定義函數的新概念,在遺傳規劃中引入子程序的新技術。
同年,K.E.Kinnear主編《遺傳規劃進展(Advances in Genetic Programming)》,匯集許多研究工作者有關應用遺傳規劃的經驗和技術。
• 90年代期間,有關遺傳算法的國際會議也比較活躍,見下表。
• 我國開展遺傳算法研究,主要在90年代。目前,已成為繼專家系統、人工神
經網絡之后有關人工智能方面的第三個熱點課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