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業界動態 > 見證“摩爾”動力 英特爾驅動生態圈集體創新

        見證“摩爾”動力 英特爾驅動生態圈集體創新

        —— “不讓摩爾定律終結”是每一代英特爾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作者: 時間:2013-04-23 來源:中國計算機報 收藏

          “在,摩爾定律就是一條一直在自我實現的預言,它也是一項戰略計劃。”前CEO克雷格·貝瑞特曾這樣總結摩爾定律對的意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44560.htm

          “不讓摩爾定律終結”,似乎是每一代英特爾人必須承擔的責任,每一位英特爾人都在探尋其深刻本質。在英特爾,摩爾定律更像是一種信仰,也是驅動英特爾持續創新、積極轉型的原動力。

          不斷降低成本、能耗,不斷提高性能,使外觀更小巧、輕薄,提供更強大而泛在的計算能力……英特爾一直在用創新為摩爾定律賦予新的生命力。

          在IDF2013上,英特爾再次展現出了讓“摩爾定律”持續生效的能力:重新定義PC產業的超極本、顛覆個人計算體驗的感知計算、跨越操作系統和體系結構的透明計算、端到端的云計算和大數據解決方案,以及超級本生態圈,ODCA(開放中心聯盟)……這些足以證明,英特爾依舊具備依靠計算創新實現用戶體驗創新、依靠計算創新驅動產業革新的強大能力。

          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限

          從去年開始,便不斷有可變形、可插拔的計算終端上市。在個人計算市場,的確有一個全新的品類在英特爾的推動下成形,但這些產品還不足以在用戶體驗方面超過iPad。在今年的IDF上,英特爾終于亮出了一些可以“創造全新計算體驗”的東西,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感知計算。

          “預測未來的唯一方法就是創造未來。現在,不妨把你的夢想告訴我”。在IDF上,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感知計算業務總經理鄧慕理展開了一幅感知計算技術的圖譜:語音識別、動作識別、環境識別、自然語言識別、3D攝像捕捉、生物特征識別……這些技術正在成為英特爾幫助人類實現夢想的工具。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一直希望“打破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感知計算恰恰就是通道。它不僅是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體驗,也是個人計算顛覆性變革的開始。

          和虛擬世界中的管家“龍”說話,能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尋找附近的餐館并告訴你打折信息,提醒你誰要過生日了應該送什么禮物,還能幫你關燈; 一伸手就可以采下一朵虛擬世界中的鮮花,一擺手就能把PC桌面圖片上的青蛙喚出畫面;游戲里的人物可以和現實世界中的你玩“石頭、剪子、布”……在IDF 上,英特爾所演示的感知計算應用,就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情節。唯一和電影不同的是,這一切都已成真。“以更加自然、直觀、身臨其境的方式重新定義計算體驗,重塑人機互動的未來圖景”,這就是英特爾在做的事。

          在過去的五年中,人機交互的方式出現了重大變革——特別是人們漸漸喜歡上通過觸摸屏、語音、手勢去控制電腦、手機后,技術、市場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都在逐漸成熟。但在個人計算領域,感知計算不可能一步到位,英特爾務實地選擇了四個著眼點:觸控、語音控制、手勢控制和WiDi無線顯示。這些技術,都是英特爾生態圈合作伙伴基于其計算平臺創新研發的。

          目前,英特爾正在通過與摩根數控的合作,針對實現自然、精確、敏銳的觸控操作體驗展開研究,為下一代11.6英寸觸控設備開發更自然的手寫觸控解決方案。通過推動小型觸控設備及其周邊配套應用的創新,英特爾不斷完善著個人計算產品的用戶體驗。在其它三個領域,英特爾也在使用類似的方法。這種模式已讓多項感知計算技術成熟,并應用到現有設備中。

          為了推動感知計算技術的持續創新,去年英特爾還推出了感知計算SDK(軟件開發套件)幫助開發者實現創造性的想法,在電腦上實現全新的感知計算體驗。該套件支持多種人機交互方式,包括手部/手指追蹤、語音識別、面部識別、通過2D/3D物體追蹤實現的增強現實等,是一款可以讓開發者輕松利用多種感知計算技術的軟件開發工具。此外,英特爾還創辦了獎金總額100萬美元的“英特爾感知計算挑戰賽”,邀請開發者發揮人機交互體驗方面的奇思妙想,并通過英特爾感知計算開發套件使之成為現實。

          由此,英特爾正在一步步接近顛覆個人計算體驗的終極目標。

          環繞你的計算體驗

          個人計算的巔峰體驗是:隨時隨地滿足你的所有計算需求。英特爾正在為此而努力。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敘描述了個人用戶與智能云端交互的多種可能性:用戶使用一體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超極本、手機、嵌入式系統等終端產品,通過觸控、體感交互、面部識別、虛擬現實、語音等方法,使得個人與云端之間的信息流動暢通無阻,超長的續航時間和無線充電技術使產品錦上添花。

          如果今天的英特爾希望在每個個人計算產品里都能嵌入一顆英特爾的芯,這顆芯本身就是一種變革。基于“Haswell”微架構,采用22nm制程的第四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無疑是這個變革的載體之一。在IDF2013上,英特爾高級副總裁、PC客戶端事業部總經理施浩德宣布:“第四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現已向客戶出貨,并將在第二季度末發布。”

          “英特爾相信,基于第四代酷睿處理器的超極本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完整豐富、安全有效的計算體驗和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重新定義PC演進的方向。”施浩德表示,英特爾已經完成了新的超極本參考設計,從極速響應、安全可靠、移動性、外觀四個方面強化了用戶對“二合一”(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二合一)超極本的體驗。這樣的超極本足以充當個人計算的中心。

          如何讓超極本變成個人計算創新的核心,是英特爾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前,把感知計算技術變成超極本的新標準,顯然是英特爾驅動個人計算創新重新圍繞英特爾展開的最佳方法。

          60、399、7,這些數字顯示了過去一年英特爾為個人計算產品帶來的實質性變化——讓觸控無處不在。60款有觸控功能的筆記本電腦已經面世,399美元就可以擁有這樣的產品,如果它是超極本它可以只耗電7W……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PC客戶端事業部總經理施浩德告訴記者,采用第四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的超極本已經把觸控變成了“標準配置”。

          WiDi也是新一代超極本的標配,它將讓超極本成為多屏互動時代的重要一員。WiDi是多屏互動時代的關鍵技術,相比傳統的無線互聯技術,WiDi具備響應速度更快、傳輸距離更遠、信號抗干擾及穿透能力更強、支持高清1080P無線傳輸等特點,并獲得了多屏互動產業鏈上諸多廠商的支持。目前,包括歌華有線、快播科技、TCL在內的企業,都推出了基于WiDi的無線視頻服務、適配器產品和智能電視。

          云與大數據的計算力

          “到2016年,會有190億個不同的設備連接互聯網。全球數據中心的年度流量將達到6.6ZB(zettabyte)。”在IDF上,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數據中心及互聯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柏安娜基于這兩個數據預測:數據中心的未來是屬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的。

          這種變革對英特爾的直接影響是,它不僅需要加速計算平臺的創新滿足各種負載的需求,還要努力降低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成本。柏安娜亮出了英特爾產品計劃的時間表:在2013年底之前,英特爾會加速擴展基于22納米制程技術的數據中心處理器產品線計劃,讓數據中心的基礎設施實現更高的成本效益和更高的能效。

          與此同時,英特爾也在縮短新產品上市的周期。在微服務器市場,英特爾凌動S1200處理器發布僅4個月,英特爾就推出了全新的、專為存儲設備定制的英特爾凌動S12x9處理器產品系列。按照英特爾的計劃,今年還會推出兩款基于英特爾凌動處理器的產品,它們將提供全新的架構、更高的性能功耗比(每瓦特性能)和擴展功能集。柏安娜在演講中透露了相關產品的研發代號——名為“Avoton”的面向微型服務器的下一代英特爾凌動處理器產品系列。它將集成以太網控制器,為微型服務器提供業界領先的能效、性能功耗比,以及橫向可擴展負載的承載能力。據悉,目前英特爾已開始向客戶提供“Avoton”的樣品,用于驗證其性能。可以看到,由于面向云計算的應用的快速爆發,英特爾不得不更快地打造“廣泛的產品組合”,以便讓更多產品特性快速集成到新產品中,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和過去相比,英特爾的創新壓力已成倍增長,但這些問題卻絲毫未影響英特爾的效率。

          面對大數據,英特爾有無數新挑戰:如何從計算的角度采集、處理數據?如何幫助用戶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其中的價值?如何讓生態圈與之共進?

          今天的英特爾正處于推動數據爆發式增長的各種力量的交匯點,這些力量來自越來越多能生成Web規模數據(WebScaleData)的移動設備,快速增長的高性能計算,以及從汽車、數字標牌上收集數據的海量傳感器和嵌入式設備。可以看到,在大數據領域,英特爾的步伐很快。英特爾專為大數據存儲、管理、處理和查詢等應用而開發、優化的英特爾ApacheHadoop發行版軟件就是一個例子。目前,這個軟件已經升級到2.3版,它不僅能夠對 Hadoop性能和安全性進行優化,還能幫助機構和用戶充分利用正在生成的海量數據。

          面對數據中心的這種變化,繼續從計算技術提供者的角度驅動產業變革,對英特爾而言并不容易。為了帶領并驅動生態圈去完成這一目標,英特爾做了很多工作。柏安娜告訴記者,為了讓整個生態圈能盡快與英特爾一起迎接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商機,英特爾已經完成了“三步走”:第一步,把CPU、SSD及系統設計作為組建模塊,變成像芯片一樣的系統核心;第二步,在數據中心建立一個新的組件模塊——RACK,完成了架構的轉型;第三步,為開發者提供云編排軟件,讓用戶可以便捷地管理云。

          依靠軟件創新接近用戶

          柏安娜演講中出現的“邊緣智能”、“數據分析”、“應用優化”等詞匯都在傳遞一個信息——依托于英特爾數據中心的軟件越來越走向臺前。正如英特爾全球副總裁、系統軟件事業部總經理費道明所說,軟件對英特爾的成功越來越重要,英特爾軟件部門的工作任務是“推動使能”,將軟硬件緊密結合,提供市場最急需的技術能力。

          英特爾ApacheHadoop發行版就是英特爾軟件部門發生改變的直接體現。除了不斷更新軟件版本,英特爾還同時啟動了圍繞該軟件設計的、旨在推進相關人才培養的培訓認證項目。“相關培訓認證項目在技術創新和應用普及層面形成合力,有助于讓更多用戶更為充分地利用該軟件及與其相搭配的英特爾架構服務器、網絡、存儲等設備,從而更高效地開發、部署、運行和管理其大數據基礎設施及應用,進而為他們自身的業務發展開辟更多創新和增值空間。”據英特爾數據中心軟件部中國區CTO苗凱翔介紹,英特爾ApacheHadoop發行版的開發起源于中國本土用戶的需求,研發工作由英特爾中國主導,這決定了該軟件與中國企業需求的深度契合,而且英特爾還將該軟件推向了全球。

          此外,英特爾還宣布了云計算創新中心的設立。該中心是英特爾設立于中國北京的數據中心,它配備了上百臺基于現有最新款至強處理器E5和E7產品家族的服務器,并采用英特爾萬兆以太網技術實現互連。該中心的設立,旨在加速與云計算相關的解決方案的創新進程。它可為客戶及合作伙伴提供概念驗證、軟件開發和解決方案評估等服務。

          開創未來的計算力

          盡管英特爾首席技術官賈斯汀表示,英特爾硅光電技術還未走到開發階段,下一年才是成果頻出的一年。極有可能是“全球唯一的采用混合硅激光器的模塊”的出場,讓IDF的觀眾對可能成為現實的“高達每秒100Gbps的運行速度”發出驚嘆。

          硅光電技術只是英特爾諸多前瞻性研究的一項開花成果。一直以來,英特爾在不斷進行內部創新的同時,也積極引入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的模式,并將覆蓋范圍逐步擴大。英特爾移動網絡與計算協同研究院由英特爾、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攜手組建,是英特爾在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協同研究院 (ICRI)。

          據英特爾副總裁、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介紹,未來3~5年,英特爾移動網絡與計算協同研究院將開展移動網絡與計算領域的前瞻性、系統性研究,通過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和學術、產業互動,取得具有前瞻性和領導性的科研成果。該研究院的建立是英特爾布局移動互聯網的重要一步,將助力英特爾在未來提供面向移動互聯網的突破性計算解決方案。

          何以選擇中國?“中國已成為全球移動網絡用戶數量最多、最具活力的市場,這為通信及計算產業提供了巨大機遇,并且推動了國內領先高校在該領域的前沿性研究。”方之熙如是說。結合三所高校的優勢,英特爾移動網絡與計算協同研究院的研究重點集中于提高頻譜利用率和能源效率、融合通信服務架構、移動網絡和計算的多媒體研究。

          “2012年,英特爾正式啟動ICRI計劃,希望在5年內投資4000萬美元。”方之熙表示,“作為英特爾全球大學研究網絡的重要節點之一,在英特爾移動網絡與計算協同研究院,將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成果、前沿技術,與中國一流的市場規模和拓展空間融合。”

          個人計算生態圈的集體創新與轉型

          ■ 本報記者 卜娜

          英特爾推出“超極本”已近兩年。當初,英特爾曾這樣形容“超極本”將帶來的市場效應——它是一種可以重新定義PC產業的創新產品。此話一出,便遭到各方質疑。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英特爾的這句話不過是一個希望續寫輝煌的企業的美好愿望。

          在個人計算市場,英特爾的角色還是計算技術的提供者。它推出了“超極本”,卻沒做蘋果,也沒做谷歌、微軟。很多人都曾質疑,如果沒有產品,英特爾憑什么去改變PC的形態、帶來不同的用戶體驗?憑什么去重新定義PC產業?對比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個人計算市場攻城略地的速度,英特爾的想法可能“太天真”了。

          但如果我們將目光落在今天PC產業的生態圈中,就會發現,“超極本”效應正在如英特爾預期的那樣發酵。

          長信的故事

          “我們既不買英特爾的CPU,也不需要它為我們提供技術,我們和英特爾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伙伴關系。”在IDF的技術展區,記者碰到了來自安徽的蕪湖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信)副總裁沈勵。作為一家單片式電容觸摸屏(OGS,OneGlassSolution)生產商,他們是首次參展 IDF,身份是“超極本生態圈合作伙伴”。

          了解長信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在ITO導電膜玻璃領域極具知名度。但在觸摸屏領域,還很少有人聽到過他們的名字。有趣的是,長信在 IDF的展臺卻并沒有因為他們的“不知名”而門可羅雀,反而因為一款可寫、可畫、可互動的21.5英寸大屏變成了整個展廳中最受人矚目的一角。因為,這家公司已經生產出了目前業界最大的OGS屏。

          沈勵告訴記者,在加入英特爾“超極本生態圈”之前,讓長信在觸摸屏領域做到今天的水準還只是一種“設想”。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設想”可以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成真。這一切,皆源自兩年前長信與英特爾的結緣。

          2011年,英特爾正式向業界推出“超極本”,并開始著手構建“超極本生態圈”。也是在這一年,長信在深圳舉辦的高新技術展覽會上遇到了英特爾。“當時我們正在展示自主研發的觸摸屏,正好英特爾的深圳團隊在現場,還向我們提了好多問題。”沈勵說,當時他感到有些奇怪,因為英特爾一直是一個“做 CPU”的公司,怎么會對觸摸屏感興趣呢?參展過后,他也沒將此事放在心上。直到2012年1月,英特爾的團隊突然來到長信與他約談,他才明白這個“做 CPU”的企業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會深刻地影響長信的未來。

          “過去,長信主要做半成品或組件,并不是技術驅動型的業務。我們很早就看到了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也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轉型。觸摸屏市場是一個很大的機會,特別是OGS的機會,但我們關注的方向主要還在移動通信領域,并沒有往PC領域想。因為,過去長信只是在做TFT屏的時候接觸過一些 PC廠商,對這個領域并不熟悉。2011年10月,為了在觸摸屏領域拓展業務,長信下決心并購、投資了一條五代線專門做觸摸屏,在國內,用五代線做電腦尺寸的觸摸屏,他們是第一家。說實話,在遇到英特爾之前,我們從來沒想過能進入電腦這個市場,更不敢盲目投入。”通過雙方的交流,沈勵發現英特爾對超極本的定義正好瞄準了OGS,雙方對未來市場發展趨勢的看法也不謀而合。關鍵是,英特爾要聯合整個生態鏈發展“超極本”的愿景,讓沈勵看到了長信在成為“超極本生態圈”一分子之后的未來。

          “沒有'超極本'這個機遇,長信不會這么快實現轉型。”沈勵直言,在加入英特爾的“超極本生態圈”后,英特爾從來沒給長信“畫過餅”或承諾多少訂單,他得到的只是一些“務實的幫助”和“發展創新的平臺”。在“超極本”的生態圈中,英特爾只是一座橋梁。但他看到的現實是,長信新投的五代線從 2012年的7月就開始實現量產,并且很快就推出14英寸和18.5英寸的產品,成為業內大尺寸OGS屏領域的佼佼者。利用英特爾的平臺,長信的OGS屏已應用于超極本的樣機中,一些ODM合作伙伴正在與長信洽談業務。

          “我們正在試生產彩色的OGS觸摸屏,能把電腦做得像手機一樣多彩,金色、紅色、藍色……覆蓋不同需求的客戶群。現在,筆記本電腦設計很多還是在跟隨蘋果,非白即黑。我希望我們正在做的這些事情,能讓用戶有不同的體驗。”說到長信的創新,沈勵很興奮,他覺得長信正在成為改變未來個人計算體驗的重要力量。

          而且,他一點兒都不擔心這個市場未來會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局面,“只要我們能夠利用好英特爾提供的這個舞臺,讓產品不斷地在這個舞臺上創新,把握創新發展機遇,我相信別人很難趕上我們”。

          重新定義PC產業

          兩年來,“超極本”已經演變成上百種形態不一、性能各異的產品。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款超極本是貼著英特爾的商標面世的。事實上,“超極本”每一次變化的背后都是長信故事的不斷上演。今天,超極本的輕、薄、廉和每一次創新,在離不開英特爾的同時,也同樣離不開東莞宜安開模技術的創新,離不開臺灣輝能科技高容量、高密度、超薄的神奇“紙電池”,離不開京東方光科技顯示照明技術的革新……通過推動“超極本”生態圈的集體創新,去改變用戶的體驗,這才是英特爾想做的。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足以重新定義PC產業的力量。

          英特爾中國計算機應用設計中心總經理王禾告訴記者,兩年來,英特爾一直在和整個計算機產業界的供應商進行密切的合作,主要目的就是推出針對超極本以及用戶體驗而優化的計算機零部件。在這個過程中,英特爾的很多團隊都參與到對生態鏈供應商的投入和幫助上,從機殼到電池,再到顯示屏、鍵盤,英特爾并不是只對“超極本”提出標準和要求,而是實際幫助生態圈合作伙伴共同開發零部件。

          PC產業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結構和生態圈。即使市場競爭已趨于白熱化,這一市場依舊罕見創新性的突破。蘋果iPad的面世帶來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變化,但模仿一款產品的創意還遠遠不足以驅動整個產業產生創新的活力,這也是為什么當前平板電腦市場會再度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原因。可見,這種變化絕非一朝一夕可實現。如果創新的能力始終只在產業鏈上游企業的手中,而不在生態圈合作伙伴的手中,PC產業將很難在未來十年發生巨變。

          超極本帶來的變革與iPad對PC產業帶來的變革有本質不同。從長信的例子可以看到,英特爾正在將創新的能力傳遞到PC產業的整個生態圈。作為超極本生態圈中的新成員,他們只要保持不斷地創新、摸索,根據用戶的需求開發更加有吸引力的產品,就能保持自己在行業里的競爭優勢,就能形成與他人不同的核心競爭力。而對于PC市場過去的產業鏈,“超極本生態圈”也起到了驅動產業鏈轉型的作用。就像王禾所說,“超極本”讓PC產業的門檻變高了,它在重新定義觸摸屏、顯示屏、鍵盤、機箱、外殼、電池……對整個產業都是創新突破的挑戰。

          在“超極本生態圈”中,創新正在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英特爾的創新打開了PC的未來之門;在英特爾的幫助下,走進門的生態圈合作伙伴則可以通過自己的創新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不斷提升著用戶的體驗;借助合作伙伴的集體創新,英特爾不用生產任何PC產品,就可以做到提升用戶的體驗。借助這種循環,英特爾不僅可以一直處于產業鏈最關鍵的位置,還能透過計算平臺的創新去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商用計算計算平臺之外的“聚合”效應

          ■ 本報記者 卜娜

          如果說,在技術驅動IT變革的時代,計算能力的提升還能讓英特爾驅動產業革新。在用戶定義IT的今天,僅依靠摩爾定律一定會讓英特爾失去商用計算市場的寶座。

          從計算技術提供者的角度去迎合用戶定義IT的趨勢,用計算改變用戶的體驗,并基于用戶需求推進技術的演進,對英特爾而言說易做難。這種轉變既無法單純依靠技術創新去實現,也不是英特爾和少數核心合作伙伴可以實現的,因為用戶定義的IT正在改變IT系統的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等引發的IT產業轉型,也讓英特爾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出現了諸多變數。如何更準確地判斷創新的方向?如何判斷新技術對用戶有價值?如何驅動合作伙伴盡快適應這種變化?如何保持英特爾的引力效應,帶領合作伙伴從產業轉型的機會中找到更具吸引力的生意?……很多問題,都需要英特爾盡快找到答案。

          一個“引擎”

          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兩年半前,英特爾就為商用計算市場整個生態圈的轉型埋下了伏筆。2010年10月,在英特爾的倡導下,ODCA這個開放性組織正式成立。ODCA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個基于用戶視角的聯盟,旨在從用戶的角度,弄清楚每一個用戶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數據中心建設過程中,面向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等發展趨勢的具體需求。

          ODCA早期發展成員的對象確實主要是大中型企業客戶——IT系統的使用者。但是今天,ODCA的會員卻已經變成了四個部分:指導委員會會員、貢獻者會員、方案提供商會員、采購者會員,囊括了最終用戶、標準組織、系統集成商、設備供應商、軟件開發商、平臺提供商……可以看到,ODCA已經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圈環境。但在客戶的眼中,ODCA卻不是一個由技術提供者們主導的生態圈。

          “ODCA關注的不是某一個產品或某家技術支撐商,而是站在客戶角度幫用戶提出統一的需求,幫助客戶約束采購過程中的問題。以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廠商總是在介紹它的產品能干什么,而我們卻不知道這些產品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ODCA讓這一過程發生了質的變化。”以用戶的身份加入ODCA的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事業部總經理柳博亮,在IDF上談了他的切身體會:在聯盟內部,通過成員的共同探討,用戶可以將需求演化成統一的模型,不僅可以約束采購過程,還能驅動行業標準的形成,驅動技術提供者有方向地進行研發,最后再落實到一個個能夠滿足用戶整個需求的產品上。

          “整個過程,都是站在客戶的角度啟動的”,包括ODCA會員成分的變化,都是在非常自然的條件下發生的。“聯盟最開始成立的時候主要是面向使用者吸收會員。但隨著進一步的發展,為了保證提出需求的可落地性,才增加了方案提供商等,會員結構的調整一直遵循著讓用戶需求更便于落地的原則。”柳博亮說。

          從某種意義上看,ODCA更像是英特爾驅動生態圈轉型的引擎。當前,英特爾面臨的真正挑戰并不是通過技術創新去改變用戶的體驗,而是如何驅動生態圈與其共同蛻變。為此,它必須重新布局,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一邊解決上述問題,一邊提升服務合作伙伴的能力,最終驅動其生態圈向既定的方向轉型。 ODCA正是這盤棋的關鍵一子。

          和ODCA中以會員身份出現的技術提供者不同,在這個組織中,英特爾只扮演“技術咨詢顧問”的角色。表面上看,英特爾并不是聯盟的成員,也并不是ODCA的直接受益者。但實際上,英特爾收獲的東西遠比做直接受益者更有價值。它正在借助ODCA完成它的目標——透過計算技術的革新改變用戶的體驗,而ODCA涵蓋的整個生態圈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幫助英特爾完成這個目標,且從中受益。這種驅動力,足以讓英特爾穩穩地坐在它固有的寶座之上。

          讓用戶成為第一受益者

          ODCA的原則是讓用戶成為第一受益者。這一原則使英特爾更輕松地跳出了“摩爾定律”的束縛,走上了以“提升用戶體驗”為目標的計算技術革新之路。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部規劃處處長婁瑜告訴記者,在加入ODCA后,中國聯通在標準體系的設計和架構設計上受益匪淺。例如面對同平臺的虛機遷移和跨平臺的虛機遷移問題時,如果沒有聯盟的信息支持,信息化部就不得不從頭開始摸索。由于聯盟信息的引入,大大縮短了我們架構設計和測試驗證的時間。對云安全模式的構建,中國聯通也急需有標底和標桿可循,否則出問題后不可想象。“整個聯盟的成果,對我們經營層的設計方式,架構的設計都有很強的支撐作用”。

          ODCA聯盟在安排工作的時候,有很多原則。柳博亮指出,ODCA聯盟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把已有的需求作為用戶可以共享的需求提出來”。以云計算為例,走得比較快的歐美市場用戶的需求并沒有淹沒走得比較慢的國家的用戶需求。ODCA在中國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結合中國的實際,在需求模型中把中國需求包含進去。此外,聯盟的研究方向也并不僅限于大型企業的需求。盡管大型企業目前在云計算、數據中心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可能更多,但即便如此,聯盟除了研究私有云的需求如何提出外,也在研究混合云、公有云的需求如何提出,以便讓不同層級的會員,能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合的需求模型。

          這種方法的益處是,不把自己和生態圈合作伙伴圈定在某個特定的市場中。即使英特爾鎖定的是未來全球數據中心市場的份額,只要依靠這個機制,就能讓其滿足用戶的需求。

          ODCA聯盟內部還有共享實踐經驗的機制,實踐者推廣自己的成功模式,讓后來者不走冤枉路,形成經過各種用戶實踐驗證的成熟模型。“以中國聯通的經驗為例,在談一些云技術的時候,我們常遇到A廠商說這樣好、那樣好,B廠商來了幾乎也是同樣的話,但其目的都是推銷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恰恰我們也很難說清楚我們需要的是什么。聯盟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樣的問題。”柳博亮表示,他們從聯盟其他成員那里學到了很多數據中心建設過程中有價值的做法和經驗。同時,中國聯通在參與ODCA工作的過程中,也為一些模型做出貢獻。“這個過程可以縮短我們走向云的周期。從長期來看,參與聯盟,我們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

          在傳統意義的生態圈中,用戶一直是被動的參與者,但ODCA卻改變了這種局面,讓用戶成為了積極的貢獻者。它帶來的直接好處是:技術提供者們的產品演進方向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而且他們還可以確定用戶會為此買單。這種模式將幫助英特爾和其生態圈合作伙伴降低技術研發的風險。

          ODCA成員數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0個成員,他們來自全球范圍內的不同行業。微軟也在今年3月份宣布加入ODCA。在中國,ODCA聯盟成員企業數量已達26家。據悉,ODCA當前的主要工作是加速云計算方案的落地,讓這個看似無序的新興市場有路徑可循。

          鏈接:生態圈合作伙伴眼中的英特爾

          華為是本屆IDF的金牌贊助商。在商用計算領域,從終端到基礎網絡設備,再到云操作系統、應用與軟件,它與英特爾的合作長達20年。在服務器領域,也有10年以上的交情。2012年,華為與英特爾又建立了全球IT產品和解決方案領域的戰略合作關系。

          在今年的IDF上,華為展出了兩款服務器新品,分別是采用IntelXeonE7-8800/4800系列處理器的新一代四路/八路機架服務器 TecalRH5885V2和基于融合基礎架構的TecalE9000刀片服務器。這兩款產品均是面向云計算、大數據市場的。在華為展臺上,何慶佳告訴記者,英特爾在新技術和標準的規劃與發展方面積累了深厚的經驗,已在x86市場形成了絕對的統治力和影響力。參加IDF,對加快華為在IT領域的布局和提升華為的品牌都有益處。

          IDF的E44展臺上演示的是由英特爾數據中心團隊(DDG)和并行科技共同完成的關于IntelXeonPhi協處理器的高性能計算解決方案。并行科技是英特爾在HPC領域內最重要的軟件和服務提供商,也是IntelClusterReady在中國的官方合作伙伴。

          作為高性能計算生態圈中的一員,今年并行科技參展IDF的原因主要是配合英特爾進行IntelXeonPhi協處理器的市場推廣。在 IntelXeonPhi協處理器上市后,并行科技正不斷收獲新的客戶。“英特爾的主營業務還是處理器,當市場需要更多整體軟硬件系統優化、軟件性能優化、應用運行特征分析和精細化方案設計類的服務時,只能由專業的技術服務公司來完成,在生態圈中培養專業的合作伙伴是英特爾的必由之路。”在并行科技陳健眼中,英特爾產品近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單純突出處理器產品性能,轉變為從用戶業務出發的性能調優。“為了確保客戶的需要能得到全面滿足,英特爾比以往更重視與合作伙伴一起聯手推出各種解決方案。”



        關鍵詞: 英特爾 摩爾定理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达拉特旗| 稻城县| 淮滨县| 泰宁县| 仪陇县| 武陟县| 辽阳市| 肥乡县| 淮滨县| 綦江县| 陆良县| 曲水县| 麻阳| 河间市| 昌乐县| 高雄市| 柏乡县| 连江县| 永胜县| 清徐县| 青海省| 南陵县| 简阳市| 万宁市| 皮山县| 安陆市| 南平市| 宁国市| 新民市| 深泽县| 威信县| 鲁山县| 陕西省| 磴口县| 曲阜市| 治县。| 瓮安县| 左云县| 玉环县|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