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必達破產牽動全球內存版圖 內存條報價上漲
2月27日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的日本爾必達(Elpida Memory,6665.TO)昨日在東京股市交易中大跌97%。這家全球第三大動態半導體內存(DRAM)企業申請破產保護時,負債4480億日元(約合55億美元),創日本制造企業破產規模之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9733.htm這一破產消息在全球內存行業旋即激起“駭浪”。據臺灣集邦全球電子交易市集(DRAMexchange)的數據顯示,DRAM芯片現貨價格2月28日大幅走高,主流DDR3(雙數據速率3)價格最高上漲13%。
爾必達主要生產DRAM,即電腦中必不可少的組件——動態半導體內存。由于DRAM芯片被加工成條狀插到電腦卡槽中,故又被稱為內存條。
爾必達破產的影響,已迅速波及中國市場,內存條報價昨天上漲了10%~25%不等。
日本的“國策公司”
這還不是爾必達破產故事的全部。《日本經濟新聞》評論,爾必達破產簡直是政府直接介入民間企業經營無效的教科書式案例。
新華社2月28日的一則隨筆,概括了這一經典案例的來龍去脈。
作為日本國內惟一一家DRAM制造企業,爾必達的落幕顯示,在全球電子業洗牌大潮中,僅靠國家保駕護航并不能確保企業在殘酷的競爭中幸存。
爾必達誕生于1999年,實際是整合了日立、NEC、三菱電機的DRAM業務,其成立本身就帶有保護日本DRAM產業的政府意志。
但就是這樣一家得到日本政府特別優待的企業,未能挺過內存行業的低潮期。2008年金融危機中,DRAM全球需求繼續大幅減少,產品價格也進一步下滑,爾必達瀕臨絕境。
日本政府此時再次向爾必達伸出援手。2009年,在日本經濟產業省主導下,日本通過《產業再生法》修正案,授權日本政府可對擁有國際領先技術、但面臨經營困難的民營企業施以援手。2009年6月,爾必達成為新法的首位受益者,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向其注資300億日元(約合3.7億美元),其他主要金融機構則提供了約為1000億日元(約合12.4億美元)的貸款,實際上成為日本“國策公司”。
然而,好景不長。盡管有政府注資和政策扶持,爾必達在接下來的經營中遭遇日元升值、韓國同行強勢崛起、市場需求和產品價格雙雙下滑等影響,經營始終沒有明顯起色。爾必達于本月初發表的財報顯示,2011年4月-12月期決算中,公司虧損達989億日元(約合12億美元)。
據日本媒體報道,申請破產重組后,爾必達發行的普通公司債、可轉換公司債等違約債務的本息金額將達1385億日元(約合17億美元)。日本政府此前投入的部分公共資金也將無法回收,國民負擔因此新增最多280億日元(約合3.5億美元)。
此外,爾必達股票將于3月28日從東京證券交易所摘牌。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年為支援爾必達奔走的經濟產業省高官不久前因內幕交易被捕,其涉嫌內幕交易的對象也包括爾必達股票。
過時的日本模式
爾必達的沒落也是日本電子業界近年面臨嚴峻局勢的一個縮影。
iiSuppli中國區首席分析師顧文軍昨日對早報記者表示,爾必達的倒下和包括彩電業在內的眾多日系電子行業陷入困境說明,以往日系企業注重品質和規模時代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力,全球電子產業新趨勢是創新和快速應變能力。不能及時改變就意味著被市場淘汰。
“日本電子產品過去的競爭力是品質高,規模化生產,但是如今市場需要的是變化,沒有創新和靈活應變,無法取勝。”顧文軍說,日本電子企業都是會社模式,公司規模大,決策很慢,應變能力差。
至今,爾必達仍主要提供電腦用內存,而沒有躋身移動產品內存行業,也沒有涉足為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存儲器廣泛使用的閃存。而競爭對手三星則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并且開始轉型多元化生產,能夠實行交叉補貼(cross subsidize)其DRAM操作。
與日本都是大型企業一樣,韓國也走扶持大企業策略,但韓國三星電子等大企業比日系企業要開放,善于整合全球資源。
顧文軍表示,日系企業——包括爾必達——需要的原材料只會向日本企業采購,由于擔心技術外流等保守決策,不在國外設廠,也不愿和合作伙伴分享技術。
“現在芯片設計領域有很多創新的小企業冒出來,這些小企業決策快,創新多,但是日本早年一直扶持大企業,這對日本的小企業造成了打壓,這些日本大 企業陷入困境以后,沒有小企業成長起來頂替接班,這就是使得日本電子產業越來越失去競爭力。”顧文軍還認為,日本企業的保守作風到現在還沒有改變,日本去 年“3·11地震”發生后工廠外遷選擇東南亞國家,都不愿來中國,這會使得日系企業再次失去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