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整并日本半導體產業是艱難任務
《日本經濟新聞(Nikkei)》日前報導,日本三大電子廠瑞薩(Renesas)、富士通(Fujitsu)與松下(Panasoinic)有意合并彼此的系統晶片(SoC)設計/研發業務,成立一家新公司;此外該報導并指出,這三家公司也有意將晶片制造部門獨立,成立一家專職生產的新機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8777.htm據了解,若三大日本電子廠真的成立合資公司,將可獲得來自日本官方支持的“日本創新網路”機構之大筆資金;而傳言也指出,Globalfoundries也有意加入合資的行列。日經新聞的報導充其量只能說是概略性的,因為尚未有任何一家日本公司開始著手針對此計劃進行會談。
而這樣一個復雜的合并/合資公司計劃,充斥著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MinistryofEconomy,TradeandIndustry,MEITI)的官僚氣息;實際上,這類產業政策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它也許能讓那三家虛弱的電子廠商(主要是富士通與松下)因政府施援手而多活幾年,但此舉卻可能威脅其中最有潛力的贏家(瑞薩),在已經非常競爭的行動SoC市場上無法立足。
讓我們來破解這個研擬中的計劃吧!首先,日本半導體業者已經歷過一系列的整并,包括瑞薩在2009年陸續合并了三菱(Mitsubishi)與NEC的晶片業務。甚至到現在,瑞薩仍在整理透過多起收購案得來的所有業務;該公司并在2010年做了一個策略性決定,將瑞薩行動(RenesasMobile)獨立為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聚焦手機應用的SoC。
瑞薩行動的目標是在手機市場上成為「高通(Qualcomm)之外的選擇」,而我懷疑,富士通半導體以ASIC為核心的業務型態,以及松下主要專注在大型積體電路(LSI)研發的現況,是否有助于瑞薩行動達成目標?我認為,幫助不大。
在此同時,對松下來說,預兆早已浮現了好一段時間;這家日本消費性電子大廠也許在十年前曾風光一時,并擁有自家開發的、為該公司一系列數位消費性電子裝置量身打造的UniphierLSI晶片。這個構想在那個時候是不錯,松下也頗有雄心要將其晶片推銷給其他客戶,但隨著臺灣晶片設計業者如晨星(MStar)、聯發科(MediaTek)在近幾年崛起,該計劃逐漸失色。
松下在去年秋天宣布縮減半導體業務,將裁減約1,000名相關人力,并將晶片生產業務外包;據估計,松下晶片產能提供集團內用的比例在五成左右,但在該公司停止生產電視機之后可能進一步減少。對于正試圖重整半導體業務的松下來說,若能與瑞薩還有富士通合并,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該公司突然就有個地方能夠把晶圓廠還有相關人員塞過去。
至于富士通半導體的困境,是在于缺乏平臺;富士通仍主要是一家ASIC供應商,該公司可能在為國內系統商客戶打造出色ASIC方面表現杰出,但一直無法轉型為ASSP供應商。富士通半導體能為假想中的三方合資公司提供之優勢一樣不明,也許是如NTTDocomo等的更多日本客戶,但可確定的是不會有太多海外客戶。
而更詭異的提案是將上述三家日本廠商的晶片制造業務合并──要如何讓被那三家公司放棄的晶圓廠成為可行的晶片制造合資公司?此外,精確地說,Globalfoundries將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總的看來,這個創建兩家合資公司(一家負責晶片設計,一家專職晶片制造)的計謀,可能只是讓三家電子廠方便拋棄掉不想要的東西,而且不會被日本社會冠上「裁員惡棍」的污名(在日本,裁員與關閉工廠會是特別大的事件)。
但缺乏領導者以及優柔寡斷(總是不可避免地拖延一年又一年)的民族性,已經讓日本電子產業損失甚鉅;這個曾經在日本島上最活躍的產業,現在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何去何從,對未來很茫然。日本有句俗諺說「只要團結一致,就無可畏懼」;但現在看來,這群人很害怕,沒人想率先跨出第一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