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放棄DTV業務 遠離數字電視行業
上周半導體業界最大的新聞莫過于博通要放棄DTV和BR業務,中止一項據悉處理能力達3000DMIPS的DTV芯片系統開發,并開始裁員,業界一片嘩然,惋惜之聲四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24002.htmDTV雖然有臺灣雙M(MStar和MTK),美商卓然、泰鼎等競爭對手,Mstar甚至占據了大部分中國市場。但博通擁有非常強悍的集成能力,博通是唯一一家能提供集成解碼、Tuner的SoC公司,并擅長于高端芯片市場。而系統芯片市場正常的做法也是先高端,讓大批廠商搭上高端芯片的快車,在高端產品迅速普及之后又變成底端,芯片廠家這時又推出更高端的芯片。這樣的結果是讓很多動作遲緩的競爭者含恨離場,剩者為王。
明眼人都知道,DTV的下一步發展將和PC并在同一個跑道上,就是現在紅紅火火的智能電視。或許幾年之后,你很難分辨出什么是電視,什么是PC了。在DTV上的發展可以讓博通有機會和英特爾一決高低。到底是什么讓這家曾經被譽為“絕不輕易退出紅海的美國公司”,面對還不是紅海的DTV市場,選擇了退卻?筆者嘗試進行如下分析。
在模擬電視時代,存在三大電視標準,歐洲的PAL、北美的NTSC和前蘇聯的SECAM,在電視芯片進入集成電路時代后,這幾個技術標準很快被集成在了同一顆芯片中。然而,在進入數字電視時代后,芯片技術更發達了,從硬件芯片角度,數字電視早已實現了集成,博通甚至連Tuner也做到集成了。按道理,從模擬電視發展到數字電視,電視機技術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數字電視時代。
但事實卻讓很多芯片廠家大跌眼鏡,因為標準缺失和技術封閉,數字電視實際上變成了機頂盒電視,也就是說電視機再外加一臺機頂盒,于是數字電視就變成了機頂盒廠家的天下。在DTV芯片中集成的機頂盒功能實際上被閑置,博通強悍的芯片集成能力卻導致了浪費。如果集成電路公司的集成能力派不上用場,那它在這個行業內就失去了價值。
問題很簡單,是互聯網正在加速改變電視技術的形態,有線數字電視形態由于不符合市場規律,有整體走向消亡的趨勢,數字電視將被迫退縮到衛星和地面數字電視的角落。
然而,如果進入互聯網電視行業,博通未必是英特爾和其它一些互聯網公司的對手。細心的人都已經注意到,HDMI線已經是PC、甚至將是一些高端手機的標配。同時,電信運營商的光纖到戶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移動運營商也在加緊4G部署,互聯網帶寬瓶頸的解決指日可待,如果有線電視運營商還是抱著技術封閉、且不受歡迎的機頂盒不放,在帶寬問題解決之后,一旦PC機或者手機與電視機相連,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還有存在的必要?技術屬于經濟的范疇,除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作用在三網融合過程中失效。
所以,在這個大前提下,發展DTV芯片再考慮有線數字電視運營商的應用場景就顯得多余,偏向數字電視的DTV市場將變得微乎其微,博通放棄DTV業務也在情理之中。失去了技術和市場的支撐,有線數字電視運營商的命運將加速進入風雨飄搖時代。
與互聯網的開放相反,多年以來中國各個地方廣電運營商自立標準的數字化,為現在的混亂局面埋下了禍根。各地廣電運營商所采用的CA、中間件,乃至機頂盒軟硬件,都是高度封閉的,與三網融合下倡導技術開放的大趨勢格格不入,由此大大降低了后期整合的省級廣電網絡的競爭力。數字電視不能開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廣電運營商擔心在開放的環境中,智能卡加密系統很容易被破解和共享,收視費將可能大量流失。這個固有的技術缺陷讓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左右為難。
事實上,即使在技術發達的美國,受封閉技術體系的束縛,有線電視運營商不能及時占據互聯網電視市場,在用戶開始大量流失的背景下,被迫將投資轉向互聯網電視,邁出了放棄數字電視的第一步,這是一個值得全世界有線電視運營商高度關注的動向。美國有線電視運營商早已實現了業務轉型,并實現了中國意義上的三網融合,寬帶網絡發達、資金雄厚,封閉的技術體系對他們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中國有線電視運營商還在討論采用什么樣的技術實施雙向改造,在資金和技術都高度缺乏,并且很快失去政策保護的情況下,電信運營商IPTV和互聯網電視的發展將是廣電運營商的滅頂之災。如果看到這個趨勢,放棄與數字電視有關的DTV芯片的廠家,博通可能不是最后一個。
現在各個IT巨頭愈演愈烈的專利大戰,從一個側面說明,市場競爭的核心是知識產權,而知識產權的代名詞就是技術創新,很多先進的技術標準就誕生在這個開放的創新環境中。也就是說,先進的技術標準是不可能誕生在封閉的數字電視技術環境中的。投資巨大、對技術標準敏感的芯片產業需要開放的技術和明確的標準,數字電視恰恰缺乏這種環境。如果沒有了DTV芯片,廣電運營商將被迫抱著封閉的機頂盒一路走到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