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顆成都芯上市英特爾的中國速度
“英特爾成都基地已經成為英特爾全球最大的封裝測試基地,5億多顆‘成都制造’的芯片走向世界,英特爾與成都共同創造了中國速度。”英特爾公司中國區執行董事戈峻近日表示,趨勢表明,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正把投資的目光投向成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9098.htm英特爾公司中國區執行董事戈峻在“跨國公司成都行 ———成都市投資環境推介會暨項目簽約儀式”現場說,成都擁有廣闊的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承接大規模國際產業的能力和基礎條件,成都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服務流程不斷優化。同時,成都在能源運營成本以及人力資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趨勢表明,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正在把投資的目光投向成都。“英特爾在成都的巨大成功和飛速發展是成都優越投資環境的最佳例證,英特爾成都基地已經成為英特爾全球最大的封裝測試基地,5億多顆成都制造的芯片走向世界,英特爾與成都共同創造了中國速度。”
曾科是最早加入英特爾成都工廠的一名普通員工。作為土生土長的成都郫縣人,今年3月26日這天他格外自豪:他和同伴們把英特爾成都芯片封裝測試廠的第4.8億顆芯片送下線。這些芯片隨后將被植入各大品牌的筆記本電腦中,銷往世界各地。目前,全球一半的筆記本電腦芯片來自“成都制造”。
“一沙一世界”是英特爾高管們經常提及的話。英特爾做的事情,就相當于把原本價值幾乎為零的沙子,轉換成當今富含高科技的產品———半導體芯片。英特爾成都工廠在過去的2000多個日日夜夜中,再次證明了聚沙成塔的力量。
1 英特爾成都廠下半年將建成全球晶圓預處理三大工廠之一
今年3月26日,英特爾成都封裝測試廠第4.8億顆芯片下線。同時英特爾宣布,成都工廠正式投產最先進的2010全新酷睿移動處理器
英特爾公司中國執行董事戈峻至今仍然記憶猶新,英特爾落戶成都前“好事多磨”的過程。
英特爾與成都市商談建廠項目,歷時兩年多。2003年,SARS肆虐期間,戈峻和英特爾其他談判代表從香港飛到成都,他們乘坐的航班上只有3名以口罩遮面的乘客。談判過程中,來自英特爾總部的一位代表病倒了。咳嗽、發燒等癥狀與令人談虎色變的SARS很是相像。
“盡管如此,成都市的幾位領導還是不避風險地到醫院探視他。”事隔多年,戈峻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這種誠意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據了解,英特爾在為它的封裝測試廠選址時,曾在全世界8個國家考察,成都當時是10多個候選城市之一。
按照英特爾的慣例,在為工廠選址時,這家公司會組建專業的調查組,對每個候選城市的人力、物流、電信、建筑、治安、稅收、通關等多個方面進行調查。
在他們長長的調查單上,包括建廠后如何幫助原址上的小鳥遷徙、有無公交線路能從工廠直達市中心等問題都要搞清楚。
“一點點疑問,都會當面再提很多很多問題。這種可怕的問法,被我們稱為窮盡提問。”據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琳回憶,成都當年對英特爾工廠選址非常重視,為此,還組織成都的精英人士,成立英特爾項目工作小組配合調查。
經過兩年多的商談,雙方終于達成合作意向。2003年8月,時任英特爾首席運營官的貝瑞特赴成都簽署投資計劃。工廠一期投資3.75億美元,并于2004年開工建設。其后,英特爾在 2005年3月又宣布增資建設二期工程。
繼英特爾之后,半導體制造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也先后進駐成都。全球功率半導體芯片封裝測試服務業龍頭PSI、全球第二大電子連接器制造商莫仕公司、中芯國際的集成電路測試封裝廠項目、馬來西亞友尼森公司的半導體測試封裝工廠、美國芯源系統公司的成都芯片基地相繼落戶成都。
2009年,英特爾成都封裝測試工廠年出口額約占成都出口加工區出口總額的80%以上。今年3月 26日,英特爾成都封裝測試廠第4.8億顆芯片下線。同時英特爾宣布,成都工廠正式投產最先進的2010全新酷睿TM移動處理器。作為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裝測試中心之一,英特爾成都工廠2010年下半年將建設成為全球晶圓預處理三大工廠之一。
2 客戶提出“零天到貨”要求 英特爾及運營環境接受考驗
英特爾作為同行中第一家進駐成都的企業,遇到問題和挑戰時,往往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而成都市政府是探索道路上的伙伴
“英特爾在成都的快速發展是一個雙贏的范例。”來到成都8個月后,英特爾產品(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卞成剛告訴本報記者,這是他對成都產業環境的認識。卞成剛在英特爾工作12年,其中超過11年是在英特爾上海浦東基地度過的,在上海與成都工廠的整合中,他成為了英特爾成都工廠新的掌門人。
而英特爾成都/四川公共事務經理顧儀則告訴記者,在過去的幾年中,她成了許多進駐成都企業同行們的“顧問”。大到當地水、電、氣如何與工廠的要求銜接,小到外地員工來蓉后子女的入學問題……
英特爾作為同行中第一家進駐成都的企業,其“遇到的挑戰是最全面的,種類多、難度大。”顧儀稱,英特爾成都工廠在過去幾年中,遇到問題和挑戰時,往往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而成都市政府則是探索道路上的伙伴,雙方共同進退,戰勝挑戰的例子比比皆是。
2008年初,冰雪災害襲擊我國南方多個地區,成都當時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英特爾成都工廠接到了來自電力局的緊急通知:半小時后要拉閘停電。成都工廠的負責人接到通知后十分著急。按照英特爾封裝測試廠的生產流程規定,要斷電的話必須按順序,一個一個模塊地斷,否則將造成物料的極大浪費,對設備也將帶來損害。而按照此流程,半小時之內不能實現安全停電。經過緊急協調后,成都市電力局最后保障了英特爾工廠的電力供應。
而讓英特爾成都工廠更感動的是,成都市政府部門為了保障企業的生產要求,作出了眾多調整,幫助企業完成了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全球遭遇金融危機以來,英特爾眾多生產電腦的企業為了提升效率、降低庫存,提出了“零天到貨”的要求。即要求英特爾等上游生產企業,上午接單,晚上出貨。這樣近乎“苛刻”的要求,對英特爾及其運營環境都是一種考驗。為適應新形勢下快速應對客戶需求的挑戰,英特爾與成都市政府部門再次展開合作,其中,成都海關將上班時間調整為“朝九晚十”,下午通關,晚上就能把芯片運到工廠。
去年底,英特爾宣布把上海工廠的產能整合至成都,為了幫助兩家工廠順利整合平穩過渡,成都市相關負責人甚至前往上海,幫助勸解上海工廠員工前往成都工作安家。據當時上海工廠員工的回憶,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琳來到上海與他們展開談話,王的一席肺腑之言讓在場許多員工為之動容。他們當中的200多人最終選擇離開上海,加入成都工廠。
“每每遇到問題時,雙方都想到了一起,形成了默契。至于誰更主動,細節上都無法分清了。”顧儀在談及英特爾成都工廠與當地政府的合作關系時這樣評價。
3 “成都制造,惠及全球”名副其實
在成都工廠的3000多名員工中,本地員工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目前已到了70%。與此對應,外籍員工數量比例從開始的60名下降到20名。“這是名副其實的‘成都制造,惠及全球’。”英特爾產品(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卞成剛如是說
在英特爾負責職業教育的經理譙楷看來,英特爾成都工廠在過去幾年中摸索出了一套“校企聯盟”的合作模式,“后來在英特爾設立大連工廠時,也借鑒了成都的模式。”
英特爾當年在成都開設工廠時,國內并沒有封裝測試的專業。“通過對本地人才、技能的評估,我們發現當地情況和我們的需求是有差距的,但這個差距在可接受的范圍內。”譙楷稱。英特爾的職業教育是為人才招聘做準備的,類似于播種,而招聘則是負責收割的部門。
2005年,英特爾成都工廠各項進展如火如荼,英特爾“校企聯盟創新職教”的項目也在成都落地,當時,該公司和成都五所職校簽署備忘錄,在這些學校陸續開設相關課程。據悉,當年這幾所學校的畢業生中,有不少人在學習相關課程后進入了英特爾,部分滿足了工廠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看到英特爾成都工廠對人才源源不斷的需求,成都不少職校投入更大精力培養微電子等專業人才。成都電子高專還專門從日本招回來一名專業帶頭人,開設了微電子專業。
而英特爾公司與教育部展開合作培訓師資力量。據悉,2008~2009年,共有60多名職高老師接受了培訓,其中,60%的受訓教師來自成都。
這些教師不僅是去聽課,還到同行業不同企業中參觀學習。“他們去了解不同企業對人才、技術的不同需求,這樣他們回來后可以更全面地設置課程。”譙楷稱,這對整個業界都有好處,而非僅僅為了英特爾。如果按傳統的一對一的校企合作的模式,即企業委托學校培養人才,這會對學校資源造成浪費,所以這種模式不可持續。而英特爾希望幫助整個行業培養人才,英特爾作為產業的一分子自然也能從中獲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