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CEO王寧國:中芯還只是一輪“新月”
裁員還是機構精簡?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7065.htm但是,重樹運營信心,不是簡單地安撫幾句就可以完成。未能走出虧損的中芯國際,在員工層面,一直缺乏士氣。被外界視為技術專家的王寧國,大約2/3的時間,一直在談管理與文化重建。
他說,除了實地調研,幾乎每天都會瀏覽員工言論,尤其是百度“貼吧”的帖子。那里讓他感受到了基層員工的真實生存狀態。他們或因待遇低而抱怨,或因難以升遷而消沉。
他仔細對比了員工薪水標準,坦承某些方面確實不如同行;在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建設上存在一些問題。而來自6個不同國家、地區的員工之間,在觀念、文化上的矛盾,也讓他感到急需一種開放精神。
過去9年多,中芯在生產、垂直布局、新業務培養方面奠定了基礎。但在文化、人才培養、激勵措施等“軟”的方面缺少更多鋪墊。
在王寧國的建議下,中芯迅速為員工提高了部分待遇條件,并開始借助一項名為“機構精簡計劃”的措施,推動公司組織結構的變革。
這一計劃的內容是,將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后調整上層管理隊伍與基層隊伍,融合公司技術、生產、市場等資源,提高內部運營效率,強化市場響應速度。消息人士此前曾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這一過程或將伴隨人員裁撤,尤其是50歲以上的員工,或將強制退休。
曾擔任過應材高級顧問的莫大康說,裁去部分人力對中芯有利,因為,“12000人,創收10多億美元”,單位人力的產出遠低于前三大對手。
但王寧國表示,這并非是“裁人”。因為,裁人往往是產業不景氣時企業成本控制動作,而中芯目前需要的是提高效率。
熟悉他的一名內部人士表示,王寧國剛來時,發現中芯有55個人直接向他匯報,這讓他驚訝,覺得溝通效率一定有問題。幾個月來,他觀察到,公司在部門、業務、人員搭配等方面確實有一些“大企業病”氣息。
“一個龐大組織到了新階段,必須在管理上進行變革,GE、英特爾很多企業都是。”他說,涉及到人的變動,不是單純控制成本,而是提高效益、效率。中芯必須打破現有體系,在組織結構上,既要走向“扁平化”,又要在各部門、業務之間建立矩陣式管理模式。但是,截至目前,外界仍在持續不斷地質疑中芯,認為過去多年過于強調規模擴張,忽視了內在體制建設。王寧國沒有直接回答,但他強調,不要對過去表示顧慮,往前看,也許你會發現,過去的決定是非常適合的。
評估每一位對手
但這些內部變革,并不能掩蓋中芯面臨的激烈的競爭。隨著中東GlobalFoundries成功收購新加坡特許,中芯一下淪為行業“老四”。加上韓國三星等巨頭滲透代工領域,中芯的地位有被弱化的風險。
而更讓人可怕的是,老對手、如今的第二大股東臺積電正在借助打造代工標準的概念,強化產業聯盟力量,而且,它對大陸市場的營銷力度比以往明顯加大。前不久接連與多個設計基地、研發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