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成長路:靠自身成長策略打天下
規模優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5419.htm當然,有中國做后盾,華為和中興可輕松依托國內市場,采取漸進式發展策略。
分析師和行業觀察人士把華為早期價格最多比國際同業低20-30%,歸因于華為占據著中國勞動力充足而廉價的優勢。許多競爭者抱怨,華為和中興還獲得了中國政府提供的巨額補貼。由于市場份額不斷增長,使得華為推出新產品時不必要價過低。
摩根大通Charles Guo稱,“電信具有戰略意義,中國政府肯定明白電信的重要性。這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華為和中興面臨的第二個有利因素來自政府對于國內電信市場的支持。為打造第三代(3G)移動通訊網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以及中國電信三大巨頭投入了超過600億美元。
大和證券分析師Joseph Ho稱,“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各有各的網絡。這為華為和中興造就了很好的國內市場,可以先在國內發展。最終他們可以將憑借其技術走向海外市場。”
上個世紀,類似的市場發展培育了美國和歐洲龐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而這次,這一過程被壓縮成十年。
全球增長的痛楚
隨著華為更加了解媒體的作用,之前頻頻見諸于報端的公司間諜案報導,以及反對者把華為與中國軍事力量相掛鉤的誹謗聲音,已漸漸消退。
本世紀初,華為身陷與其最可怕對手思科的長期爭執中,因被指竊取部分設計。2004年富士通亦指稱一位華為員工試圖在芝加哥交易展會上盜取其產品信息。這些或說明華為在實現全球抱負中有走捷徑的想法,但這些指責也是大型公司為阻止新競爭者通常采用的障眼法。
競爭者試圖給華為的經營和技術成果抹黑或沒能阻止華為的成長,但華為也發現進軍海外意味著融入全球經濟周期中。其去年銷售增速急劇放緩,由前年的43%降至17.5%。
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市場主管Barry French稱,“去年華為在國外業務的下滑顯示出,華為與其他基礎設施供應商面臨著同樣的市場現實,很明顯華為在中國市場受到了優惠待遇。”
電機保護器相關文章:電機保護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