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僅3個原子厚度,研究人員希望利用全新TMD材料來制造芯片

        僅3個原子厚度,研究人員希望利用全新TMD材料來制造芯片

        發布人:芯智訊 時間:2024-08-12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7月12日消息,隨著半導體制程工藝進入2nm,硅基晶體管的尺寸越來越小,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已死的論調也不絕于耳。對此,不少研究人員也正在積極開發新材料來替代硅,以期能夠打造成更小、更薄、更有效率的下一代芯片。其中,僅原子層厚度的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近年備受矚目,比如過渡金屬二硫族化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許多公司已在二維材料芯片投入大量資金。

        據Tomshardware報道,最近,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PPPL)物理學家Shoaib Khalid團隊在《2D Materials》期刊發表新論文,詳細介紹TMD原子結構可能發生的變化、發生原因及它們如何影響材料。這些信息為改進下一代芯片所需流程奠定基礎。

        過渡金屬二硫族化物(TMD)材料關鍵特征是二維結構的大原子相互作用,如二碲化鎢(WTe2)表現出反常巨磁阻和超導性,其余如:二硫化鉬(MoS2)、二硫化鎢(WS2)、二硒化鉬(MoSe2)、二硒化鎢(WSe2)等,也都是極具潛質的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

        研究人員解釋,TMD可以薄到僅3個原子厚度,把它想像成由硫族元素(硫、硒、碲)制成的金屬小三明治,中間餡料可為任何過渡金屬原子(元素周期表第3族到第12族的金屬)。塊狀TMD則具有5層或更多層原子排列成晶體結構,有時候,科學家會在晶格結構某處發現缺少1個原子、或在奇怪位置找到1個原子,這種“缺陷”偶爾能為材料帶來正面影響,比如某些TMD缺陷反而使半導體導電性更強。

        image.png

        ▲中間缺失1個硫族原子的TMD中間層示意圖。

        無論好壞,科學家必須了解引發缺陷的原因并加以利用。之前,科學家發現塊狀TMD含有多余電子,現在Shoaib Khalid團隊指出,這些多出的電子可能由氫氣引起。

        根據缺陷的類型與性質,材料也會有不同表現與性能。比如多余電子會形成n型半導體材料,失去電子留下電洞則使材料成為p型。至于我們還要等多久才能看到TMD材料的應用?專家認為,到2030年可能就會出現實際用于設備的TMD晶體管。

        編輯:芯智訊-林子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芯片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君县| 松桃| 溧阳市| 峨眉山市| 潜山县| 祥云县| 唐河县| SHOW| 丹东市| 临沂市| 澄城县| 霸州市| 东城区| 遵义县| 拜城县| 印江| 荣昌县| 茶陵县| 武夷山市| 富锦市| 米泉市| 石屏县| 莱芜市| 女性| 大冶市| 游戏| 石首市| 望奎县| 肥乡县| 潢川县| 民丰县| 英德市| 宜兰县| 凌源市| 夏河县| 玛曲县| 龙胜| 台北市| 贡觉县| 长子县|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