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肖磊:英偉達等美國科技企業背后的“無形之手”!

        肖磊:英偉達等美國科技企業背后的“無形之手”!

        發布人:傳感器技術 時間:2024-03-10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作者:肖磊看世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后,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發展可以說占據了明顯的世界主導性,由于歐洲人才和資金的外流,以及戰爭對其各類資源的消耗,二戰成了整個歐洲科技發展的轉折點,這個曾經觸發工業革命,把人類的生產能力推向新的維度的地區,如今已經很難拋開美國技術來完成全面的技術演進。

        也正是由于“二戰”成為了工業革命以來,世界歷史格局新的轉折點,如果我們要討論全球科技的發展問題,以及美國為什么能夠在二戰后扮演全球科技領先者角色,就無法繞開對“二戰”某些角度的深入了解。

        關于美國為什么時常會出現一些領先的科技創新,大家的討論已經非常充分了,可以說其研究和分析這個現象的著作,也早已汗牛充棟,我這里就不再做具體的逐條思考和討論,但這里面,有一個因素是被刻意的忽略和隱藏了,以至于我們依然無法窺探到一些重要的科技“生產”邏輯。

        因此,今天的討論就從這個話題說起。

        “二戰”成為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科技領導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通過二戰的規模效應與戰略科技的新范式,完成了一種新的科技觸發和可持續的支撐能量獲取。

        “二戰”美國震撼世界,讓歐洲這個曾經宗主國地區完全開始接受美國規劃的,以及完成對日本全面控制和重新分工定義的,實際上并不是簡單的“戰勝”結局,“二戰”對美國帶來的獲得感,遠遠超出了戰爭層面的勝利本身。如果我們去看“一戰”等戰勝國,同樣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獲得感是非常低的,戰勝國僅僅是獲得了一些賠款,而且輸了的國家還不服氣,包括德國等,二次發動了戰爭,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影響只停留在對少部分國土界線的重新劃分。

        “二戰”則不同,二戰美國的勝利,使得美國將勝利的獲得感,滲透到了整個全球體系,甚至是每一個角落,如果從后來美蘇冷戰的角度去看,美國之所以成為整個蘇聯之外的陣營領導核心,實際上跟二戰勝利后,美國的整體性國家利益獲取有很大的關系。

        那“二戰”對于美國來說,到底做了什么更特別的事情呢?其實也并不復雜,從一個最明顯的天花板級結果來看,二戰調動了美國所有的潛力和優勢,包括國土、地理位置、全球移民、歐洲和猶太資本等,然后以“原子彈”的研發成功和使用為集成標志。

        沒錯,二戰美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規模巨大的,遠超戰爭勝利本身的全球性、歷史性成果和影響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原子彈”的爆炸。

        請注意,原子彈的爆炸,屬于科技層面的“飛躍”式發展,而不是連續性發展,當原子彈在日本上空爆炸的時候,而后所有的規則重塑和利益談判,美國都有著絕對的主導力。縱觀一戰,實際上就算最后勝利之后,德國等的態度也并沒有那么明顯,也就是說,戰敗國也是有很多談判籌碼的,如果實在不行,戰敗國就會說,我們繼續打吧。曾經的東方戰場也是如此,在一戰之前,有過一次日俄戰爭,俄國承認打輸了,但不答應日本的賠款等要求,俄國說了,不行就繼續打。

        什么意思呢,就是二戰是近代戰爭里面,唯一一次,戰敗國可以答應任何條件的戰后談判模式,因為就算戰敗國說還可以繼續打,也是無法再消耗戰勝國的,扔一個原子彈就行。而此前的幾場大戰,戰勝國也都是慘勝,如果繼續打,對戰勝國來說也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最后就只能達成一個妥協性的戰后秩序,戰勝國所帶來的后續規則制定等影響和滲透都非常有限,這跟二戰的戰勝國影響完全不同。

        那這造成了一個什么樣的后果呢,就是通過“原子彈”的研發和爆炸邏輯,美國整個體系,明白了一個道理,顛覆性科技所帶來的影響,無論是戰爭層面,還是現實國際關系,又或者是經濟發展等層面,都是超乎想象的。

        很多人可能又要說了,這不是廢話嗎?誰都知道高科技的威力,歐洲殖民帝國用一挺機槍就可以在美洲等征服一個有數千萬人口的農業大國。

        其實這里面真正的信息在于,機槍的制造并不復雜,到二戰的時候,大部分國家都可以自己制造機槍了。“原子彈”的研發和爆炸,真正帶給世界的沖擊在于,這種東西的研發,需要數十萬人的參與,需要一半以上的全球科技人才集中(比如曼哈頓計劃),需要超乎想象的國家經濟規模潛力,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來源,需要可以承受失敗的風險應對和容錯能力等等。所以大家去看,當時納粹德國也是有各種先進科技和武器研發的,包括先進戰機、超級飛彈和原子彈等,但最后都因為不可持續性、見不到即時效果和經濟規模無法支撐而放棄了。

        也就是說,隨著科技越來越先進,其科技創造的門檻和所需要的國家資質條件也將越來越高,機槍可以每個國家都能造,但能駕馭核能的國家就不多了,如果到了星際時代,就只剩下一兩個國家了。

        那這跟我們今天要談的科技創新有什么關系呢?

        我從一個案例給大家說起。最近有一家公司叫英偉達,特別出圈,當前的市值已經超過了2萬億美元,比整個加拿大的國民生產總值還要高。大家對這家公司的分析非常多,以此來說明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未來的重要性和顛覆性等。

        但在諸多的分析中,我并沒有看到一個連續性的主線,就是英偉達的成長,里面其實隱藏了一個“看不見的手”,而這只手被英偉達自己隱藏了,也被市場給忽略了,因為這只手本來就需要“隱藏”。

        英偉達的發展,有幾個節點大家都非常清楚,比如生產游戲顯卡,但有游戲市場確實有很明顯的天花板,后來有個叫伊恩巴克的人,發現英偉達的顯卡除了圖像處理,還有非常強大的并行運算處理能力,可以用來搞各種并行運算。于是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勛就把伊恩巴克給招進去了,專門開發這個新功能,就有了后來的基于英偉達顯卡的編程平臺CUDA。

        但那個時候還沒有人工智能需求,英偉達顯卡的這個并行運算功能并沒有市場,如果按照這樣的市場需求發展下去,英偉達很可能會破產,因為新的需求沒有開發出來,而研發等費用在大幅增長,又不敢漲價,如果游戲市場一旦出現新的顯卡競爭者,英偉達連原來的游戲市場都可能會丟掉。

        其實很多科技公司就是死在這個節骨眼上,而后來成功的很多科技企業,確實并不是最初第一個發明這類技術的,而是在市場成熟之后,因快速占領市場而起來的,趕上了需求端的爆發。這對于首發性創新者,實際上是一種無形的打擊。

        那英偉達怎么辦呢?請注意,這個時候很多人就說了,突然間不是出現了人工智能嗎?出現了神經網絡計算嗎?

        錯了,那是后來英偉達活下來之后才接上的,真正拯救了英偉達的,是當年參與開發原子彈的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國防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叫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迅速的對英偉達的顯卡進行了大量采購,因為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要發展超級計算機,對英偉達顯卡的并行運算非常感興趣,直接可以是對口供應。這才有了英偉達的堅持,以及對CUDA的持續開發和推廣,也就承接住了后來神經網絡和人工智能的需求爆發。

        那是不是說,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對英偉達顯卡的采購,是因為偶然性需求呢?當然不是。可能就連黃仁勛自己,也認為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采購是充滿偶然的。

        這里面,得益于對“原子彈”計劃的依賴和運用,美國國防系統一直以來,對未來科技的關注和可持續戰略規劃都充滿著成體系的行動力。美國國防部有個“國家高級研究計劃局”,這實際上就是來源于對戰爭科技的追逐,尤其是原子彈的爆炸等而延續下來的一種操作方式。這個機構最早的時候,都是親自操刀來研究顛覆性技術,以及布局未來科技市場,一旦有比較成熟的技術出現,首先是用在軍事層面,然后再迅速的轉給民用市場,同時也從戰爭的一線進行需求反饋,然后再進行后臺研發,其實包括傳感器、衛星網絡、互聯網等技術,都是從軍用轉民用的,比如傳感器的大規模爆發,就是越戰刺激出來的。

        但到了后來,國防預算等層面,大家發現這種完全由國防部親自操刀的研發模式,效率越來越低,機構越來越臃腫,對未來戰略性科技的把握越來越不準確。那怎么辦呢?

        于是就轉變了思路,把對未來技術的發展探索和對軍事要求的技術實現,更多的交給市場,這一機構的功能就變成了,從單一的直接研發,到從市場去發現戰略科技,從市場去激發和培育戰略科技,把戰略需求廣播出去,然后再選擇支持和刺激攻克,從而有了一種新的模式,叫“科技采購”扶持計劃。

        也就是說,類似英偉達顯卡的這種超級并行運算的新功能,美國國防部早就盯上了,在最關鍵的時候,也就是英偉達快干不下去的時候,選擇“科技采購”支持計劃,使其可以持續下去,從而逐步成長。因為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早就開始尋求類似CUDA這樣的芯片了,直接可以把運算速度提升數十倍,這對于很多高精度和高靈敏度實驗來說,是求之不得的。

        如果大家去看美國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也是相同的邏輯,美國逐步的降低了對國家航天局NASA的直接研發投入,轉而走向對馬斯克等市場火箭公司的支持,實際上如果大家去看,2008年馬斯克的火箭公司,差一點就破產了,但在最關鍵的時候,獲得了NASA的訂單,直接是救命的訂單,這也絕非偶然,來的就是這么及時。

        2007年SpaceX的獵鷹1號****失敗,2008年獵鷹一號再次****失敗,公司現金也消耗殆盡,又遇到了美國金融危機,SpaceX準備倒閉的時候,2008年9月28日,NASA給了SpaceX公司16億美元的訂單,直接讓SpaceX起死回生。這跟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對英偉達和CUDA的訂單幾乎如出一轍。但市場從來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似乎是順其自然就發生了。

        我們再來說人工智能的發展。

        由于911恐怖襲擊之后,美國發動了中東戰爭,但就算美國有著強大的軍事不對稱優勢,也難免需要深入到各個軍事目的地內部,對士兵的傷亡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整個中東戰爭并沒有美國人想的那么順利,而帶來的士兵傷亡的很多都是具體的地面行動,更多的是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傷亡數字,而不是直接的戰爭行動。這個時候,對無人技術的需求,尤其是對無人駕駛和機器人走向戰爭有著巨大的軍事需求。

        于是,美國國防高等研究項目局又該“出場”了,其開始了一項科技刺激計劃。該機構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發出了這樣的通知,要在加州模擬中東沙漠戰爭里面的無人駕駛,誰有相關技術都可以拿出來,總路線240公里,第一個按照規定時間(10小時)走完路線的參賽者,將獲得100萬美元現金獎勵。這樣的比賽連續舉辦了數次,獎金也不斷的飆升,也正是這一比賽,激發出來了美國科技市場對無人駕駛的原始需求,卡耐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科研團隊都踴躍參加,因為獲勝者不僅可以得到獎金,還很可能得到美國國防部的技術采購訂單。實際上后來谷歌等無人駕駛技術的負責人和美國后來各個無人駕駛領域的創業者,幾乎全部都來自這幾次由美國國防部舉辦的自動駕駛比賽參賽團隊。

        美國市場對核動力小型化、基因等生命科技,還有移動能源(儲能)領域等,都進行了類似的激勵。美國諸多市場科技企業,之所以那么積極的去研發這些技術,而且能獲得市場長期資金的注入以及耐心等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技術都屬于美國國防部戰略性公布需求和準備采購的科技項目,也就是說,一旦研發成功,就算沒有現實的市場需求,美國國防部也會通過各種體系,進行戰略性采購,這就變成了對創業者和長期資金在介入顛覆性技術領域的兜底保護,這使得很多創業者愿意去挑戰更具有顛覆性和創新性的領域,尤其是在美國國防部公布了相關技術方向和需求之后,市場資金也愿意長期參與,因為只要技術突破,就算沒有市場,也會有美國國防部的兜底采購。

        比如馬斯克搞出來的把多塊筆記本電池弄到一起,然后組成汽車電池動力的刀片電池模式,實際上早就在美國國防部的儲能動力需求計劃里面了,這個技術就算沒有用到電動汽車領域,也會被美國國防部采購,用到軍事行動的動力需求方面,因此說,研究這種技術,本身是有兜底性需求支撐的,這樣長期資金只需要相信這一技術最終能夠取得突破就敢于投資,而不是去考慮有沒有市場的問題。很多國家現在沒有長線資金進入到顛覆性科技領域,并不是缺乏長線資金,也并不是缺乏相關的技術創業者,而是很多資金擔心,最后真的突破了這一技術,市場并沒有發展起來,無法收回成本,也無法形成有效需求,那風險就太大了,畢竟顛覆性技術都需要長期不斷的投資。從而很難真正的吸引資金進行長線的戰略性科技投資,就只能依靠政府體系來完成,類似中國這樣的穩定性政府投入的研發體系還好,如果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政府的穩定性和效率都不行,基本上就沒有任何機會。

        未來很多國家也可能會采取這種方式,一方面發布相關顛覆性技術需求,而如果在這些顛覆性技術領域有突破性產品和成型的技術出現,國家或國防領域就可以保底采購,那也可能會激發出很多科技和創業者介入,但對于很多國家來說,從根本上沒有這樣的機會,除了政府穩定性和效率等之外,比如歐洲,美國通過北約,已經把整個歐洲的軍事科技技術鎖死了,歐洲已經不太可能有通過國防來刺激技術發展的這樣一個路徑,這也是北約對美國的真正意義所在。另一方面,如果建立一種可持續的對民間技術的搜索和扶持計劃,一旦進入到監測視野,相關企業如果出現了經營性困難,國家可以出面進行科技采購扶持,保護其可持續研發,這樣無論是遇到融資瓶頸,還是出現了對融資影響巨大的金融危機等,這類科技企業都可以不受影響持續研發,而不是倒閉。當然,這就要考驗監測層面對顛覆性技術的預測、理解和認知、行動等等方面,也是一種不小的挑戰。

        那美國這種模式,對于世界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隨著美國在軍事行動層面的收縮,包括要求盟友提高國防預算等,美國在軍事基地,以及一般的薪資等固定開支方面,會出現穩定,甚至可能會出現支出的下降,而增加的軍費,以及更多因盟友開支增加,以及軍事行動減少而節約出來的軍事經費,很大一部分將投入到“科技采購”扶持計劃領域,這意味著美國的國防支出里面,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關注和刺激創新技術。

        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美國只要誕生顛覆性的科技,都會隱藏著背后美國軍方的推波助瀾,這將導致,美國的高科技,很大的概率,都會成為潛在的“武器”。

        實際上美國國防部在“科技采購”扶持計劃當中,遠不止簡單的預測、發現、刺激、扶持等,更主要的是還會對市場的利益和運作平衡進行潛在干預,從而不知不覺的達到影響相關企業的目的。比如正是2008年對SpaceX的救命性訂單扶持,使得SpaceX得以存活及發展壯大,而等到SpaceX發展起來后,有點不太聽國防部的了,美國國防部就把新的訂單甩給其他相關公司了,包括去年就把34億美元的巨額訂單,給了貝索斯等的公司,而不是SpaceX。

        最近英偉達非常火,也確實發展起來了,但美國要把英偉達當成武器,來阻止人工智能芯片的對外輸出,但英偉達確實有股價和業績等需求,想盡辦法在規避美國的監管。于是,美國開始重新扶持英特爾,最新的消息是,美國軍方將花35億美元來采購英特爾的半導體,用來滿足國防領域需求,這對英特爾介入人工智能領域是一次基礎性保證,而這一計劃將持續三年,起名叫“安全飛地”計劃。

        最后再做個強調,為什么說美國國防領域對美國科技的基礎性支撐值得注意,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我前面提到的,美國在二戰開始的“原子彈”科技模式中,嘗到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無論是技術,還是國際影響力層面,對這種模式的有效性和影響力不再懷疑,執行起來就比較堅決;

        第二個是,美國國防開支是整個美國資金支出里面,最穩定,且增長最快的資金流向,美國的財政赤字增速、財政收入增速、貿易增長、經濟增長等等,沒有一個能跑過美國的國防支出增長,去年美國國防支出增長超過7%。也就是說,如果美國的國防支出里面,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基于對戰略和顛覆性科技的一系列規劃和使用、扶持,那么整個美國科技市場獲得的長期兜底性保證就遠遠強于其他國家和市場;

        第三個是,美國國防層面對美國科技市場的一系列操作,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巨大的后續影響力,我們很難在美國的科技故事和科技傳奇里面,聽到關于美國軍方的支持和操作,而這恰恰是其最為恐怖的事情,因為對于軍方來說,獲勝遠比“出名”要重要得多,更何況如果美國軍方如果時常出現在美國科技故事當中,你讓全世界還如何安心的為其買單。 

        以上內容純屬閑聊!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英偉達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临沧市| 盐池县| 六安市| 曲沃县| 灵武市| 平度市| 大同县| 武宁县| 仲巴县| 铜山县| 永定县| 安西县| 贡山| 桐庐县| 内黄县| 日照市| 红河县| 洛川县| 遵化市| 庄浪县| 仲巴县| 宾川县| 德钦县| 兴业县| 凤凰县| 苏尼特左旗| 芜湖市| 酉阳| 南江县| 寿光市| 浮山县| 沙坪坝区| 永昌县| 睢宁县| 平昌县| 三江| 诸城市| 全州县| 陈巴尔虎旗|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