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回暖的“東風”能吹多久?
11月7日,存儲芯片板塊股價上行明顯,其中江波龍大漲超10%,萬潤科技、德明利、同有科技、東芯股份大漲超5%,近年來由于消費電子低迷,連帶著上游芯片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如今市場復蘇的曙光隱約顯露,一眾企業也有望迎來觸底反彈,但長期來看,如何對沖周期影響仍是難題,專家觀點認為,隨著產品的細分化、多元化,籠統地談產業周期不足以解釋現狀,分賽道、分板塊考量更有裨益。
下滑收窄 難言復蘇
消費電子市場萎靡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今隨著其復蘇,上游的半導體芯片產業也有望看到拐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9月集成電路產量同比下降2.5%,不過,9月同比增長13.9%;另外,海關出口數據顯示,消費電子產業進出口呈現復蘇勢頭,集成電路進出口在8、9月連續環比回升,9月手機、電腦出口同比降幅明顯收窄。
此外,近期聯發科、蘋果等業內龍頭發布的芯片新品也點燃了市場熱情,其中天璣9300旗艦芯片的“全大核”如期而至,該款產品的CPU架構有高智能、高性能、高能效、低功耗的特性,在生成式AI、游戲、影像、無線連接等多方面帶來跨越性升級。
蘋果方面,其發布的三款突破性的芯片M3、M3Pro、M3Max備受關注,“3納米工藝”成為關鍵詞,三款芯片均采用全新圖形處理器架構,也是首批采用3納米工藝打造的個人電腦芯片,性能更快,功耗更低。
不過在專家觀點看來,現在斷言芯片產業復蘇為時尚早,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首先,近期推出的芯片新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終端硬件性能,又是否能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仍有待觀察,其次,包括筆記本、手機在內的產品仍處于下滑態勢,不過下滑趨勢有所減緩。
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例如IDC在最新出爐的PC行業報告中提到,2023年三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7.6%,但環比增長達11%,總計出貨量6820萬臺。IDC認為,在過去兩個季度中,個人電腦出貨量降幅較去年同期有所減緩。
而TechInsights則在報告中指出,2023年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5%;由于消費需求疲軟和經濟前景不明朗,出貨量已連續十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不過三季度的跌速已經穩定下來,這表明市場正在觸底,預計將在未來幾個季度開始復蘇之旅。
應對波動 各有策略
從芯片企業近期發布的三季度財務數據看,業內公司冷暖不一,總體而言,諸多龍頭企業雖然前三季度業績仍然下滑,但是環比有所增長,讓市場看到了一定希望。
例如韋爾股份,雖然前三季度營收、凈利潤均同比下降,但三季度業績改善明顯,其營收、凈利均實現同環比雙增,單季度收入為歷史新高,存貨環比下降23.2%至75.52億元。
也有公司仍然在去庫存當中,例如兆易創新披露的三季報顯示,該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為4.34億元,同比下降79.27%,降幅進一步擴大,為公司上市以來最大降幅,從單季度來看,三季度公司歸母凈利潤9769.4萬元,同比下滑82.71%、環比下滑47.31%,且連續三個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降幅超過70%。
兆易創新方面表示,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銷售收入下降,三季度匯兌收益減少以及存貨減值損失增加。
另有公司已經吃到消費電子的紅利,例如主打射頻芯片的卓勝微,其三季度實現營收同環比大幅增長,且營收創歷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該公司存貨13.94億元,較二季度末環比下降2.8%,存貨周轉天數下降至262天,存貨已逐步恢復至合理水平。卓勝微方面表示,公司的大部分產品都應用于智能手機端,本土品牌手機崛起對公司營收提升影響較大。
業內觀點認為,如今芯片領域的回暖,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依然沒逃脫產業周期定律,只不過是從供過于求逐漸向供需平衡、供過于求的狀態過渡,全球芯片巨頭持續去庫存,是本次芯片漲價、企業積極備貨的重要因素。
全球芯片巨頭三星擴大減產、美光釋出逾20%漲幅等舉動為行業漲價埋下了伏筆。據Trend Force預期,2024年存儲器原廠對于DRAM與NAND Flash的減產策略仍將延續,尤其以虧損嚴重的NAND Flash更為明確。
面對周期波動,企業選擇的舉措愈發謹慎,例如卓勝微高管在10月底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考慮到市場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結合公司自身經營模式的轉換,未來公司將根據客戶和市場需求,逐步進行關鍵原材料及產成品的儲備,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
還有的企業通過改變銷售模式化解危險,樂鑫科技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今年公司直銷比例為69.7%,去年同期為65.8%,略有提升。維護直銷客戶有助于公司迅速獲取市場真實信息,今年庫存快速下降也得益于能夠真實了解客戶的需求,而不易受供應鏈“長鞭效應”影響。
產品分化 冷暖不一
業內專家指出,從更長的時間周期看,半導體企業的業績將進一步分化,整體行情不會過度依賴消費電子或某一板塊,汽車、AI、機器人等產業將會以板塊輪動的形式呈現“掘金”機會,對企業而言,細分市場的增長可以對沖行業周期帶來的壓力。
從三季報來看,的確有企業在AI芯片上獲益,例如瑞芯微今年第三季度毛利率提升至36.08%,瑞芯微稱,公司在既有的芯片平臺上,從算法和軟件層面持續研發各種應用場景需要的AI技術,并持續升級人工智能NPUIP和相關工具鏈,更好地支持基于Transformer底層技術的各種大模型,設計不同的算力性能以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而航宇微方面則表示,公司自主研制的玉龍芯片,其為通用Al芯片,可面向航空航天、智能安防、機器人、AloT、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應用場景,產品的具體使用場景由客戶根據自身的需求確定。
對此,產業觀察家康釗分析稱,就芯片產業周期而言,企業無論處在設計、封裝還是設備等任何一環節,都難以擺脫周期帶來的影響,總體而言,市場將長期呈現冷暖交替的格局,不過外部需求的變化,會令同一周期中的不同企業差異顯著,新技術所帶來的增長往往是爆發性的,令人難以預判。
專家稱,AI芯片便是顯著的例子,一方面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性增長,讓產業鏈一時間難以應對,造成供貨緊張,另一方面,由于應用領域不同,AI芯片在工藝、架構上需要很大改進,市場中的細分化、多元化需求仍未得到滿足,這對企業而言無疑是重要的機會。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