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指向“北斗+”:芯片、模塊、終端三點發力
工信部最新表態,點明北斗未來的主要應用方向——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以及大眾消費領域;基于“北斗+5G”,高精度定位服務可以覆蓋到人類、機械能涉及的所有空間。
今日,第二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在湖南省株洲市舉行。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要積極拓展北斗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應用,助力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培育“北斗+”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
他強調,做強做大北斗產業,要圍繞北斗芯片、模塊、終端等全產業鏈發展,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充分利用北斗系統高精度時空基準信息,加快北斗與移動通信、慣性導航、高精度視覺等技術融合創新;同時促進大眾消費升級,落實《關于大眾消費領域北斗推廣應用的若干意見》,聚焦智能手機、穿戴設備、車載終端、共享兩輪車等典型產品,擴大終端應用規模。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且具備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為分米、厘米級別,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明確北斗主要應用方向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自2020年開通以來,北斗應用已經進入“更高精度、更加可信、更優服務”的新階段。
工信部最新表態,點明北斗未來的主要應用方向——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以及大眾消費領域。
上文提及的《關于大眾消費領域北斗推廣應用的若干意見》于2022年成文,其中提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空間基礎設施,北斗三號系統開通后,提高北斗產業支撐能力、擴大北斗應用普及率已成為促進北斗產業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大眾消費領域具有產品規模大、輻射作用強的特點,是擴大北斗應用規模、提高應用普及率、培育北斗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領域。
而大眾消費領域,衛星通信功能在手機上的應用率先“出圈”。隨著衛星通信技術的持續突破,多家手機品牌廠選擇在新機上搭載衛星通信功能:華為Mate60 Pro是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iPhone 14全系列手機搭載衛星通信功能;三星電子在年初宣布,已掌握標準化5G非地面網絡(NTN)技術。
▌“北斗+5G”帶來海量大數據
工信部還介紹,2022年我國北斗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400億元。“北斗+”和“+北斗”廣泛應用于交通、通信、農業、氣象、電力等領域。
目前,旨在將5G和北斗融合起來的“北斗+5G”/“5G+北斗”被越來越多人認可。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鄧中亮此前表示, “5G是地上的網,北斗是天上的網,將兩者融合實現‘通導一體化建設’,能夠帶來海量的高精度、高時效的地理大數據。”
從功能上看,衛星信號無法覆蓋室內且對環境免疫性較差,難以滿足室內定位以及室外遮擋等復雜區域定位的要求。同時考慮到當前5G定位技術尚未成熟,“5G+北斗”融合高精度定位更多的是,北斗解決室外“精準定位”問題,5G助力北斗解決信息傳輸“速度”問題。
基于“北斗+5G”,高精度定位服務可以覆蓋到人類、機械能涉及的所有空間,有望應用于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包括自動駕駛、智慧港口、精準農業、測繪測量等多個場景)等更廣闊的市場。
中國移動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4400個高精度定位基準站,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北斗”高精定位地基增強網絡。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