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離場 新能源車市場化競爭進入下半場
再過9天,延續了十幾年的國補將正式作別歷史的舞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補等政策的保駕護航。如今,越來越多的車企不再完全依賴補貼,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將駛入市場的快車道。
2021年12月31日,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根據政策內容,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標準將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補貼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之后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在國補政策的扶持下,一批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也不斷補強。隨著新能源整車技術的創新發展,補貼政策的門檻也順勢提高。近年來,補貼政策對續航里程、能量密度等方面的考核愈發嚴格,從而倒逼新能源車企和產業鏈升級。
短期來看,國補退坡對車企的銷量會有小幅度透支,但長期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持續滲透的趨勢不會改變。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25.3萬輛和606.7萬輛,同比均增長1倍,市場占有率達25%。
國補退場,給車企留下的第一個考題就是銷量與利潤的平衡。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在電池價格上漲的背景下,部分車企已進行了一輪漲價。10月份以來,車企的銷售策略開始出現分化,部分新勢力廠商給出終端優惠,特斯拉降價,比亞迪則逆勢漲價。這些都是受供需調整影響,“市場的手”充分發揮了作用。
隨著國補終止,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將進入優勝劣汰的下半場,車企還將迎接更多的挑戰。機構認為,具備盈利能力的企業將更具備下一階段的市場競爭力。企業需憑借自身的產品定義能力、穩定的供應鏈能力等實現新能源車銷量的快速增長,以自身實力構筑品牌和產品堅實壁壘。
經過十余年的政策引導和市場教育,新能源汽車獲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青睞,補貼不再是購車的主要因素。更多車企也主動適應了紅利退潮后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環境。如今,國補將離場,新能源車市場化競爭的下半場才剛開始。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