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交期再度拉長 結構性短缺愈演愈烈 該類產品需等八個多月
半導體行業仍難走出缺芯泥沼。海納金融集團(Susquehanna)旗下調研機構的最新研報顯示,2月份全球芯片交付時間(指從下單到交貨的前置時間)環比增加了3天,達到26.2周,買家平均要等半年以上,創該機構2017年開始跟蹤數據以來的最長紀錄。
回溯海納的交期數據,今年1月芯片交期有所縮短,出現了2019年至今首次改善的跡象。如今芯片交期再度拉長,所幸增速沒有去年那么快。
另據海納研報,芯片短缺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化特征。MCU最為短缺,2月份,其交期高達35.7周(超8個月);電源管理IC的短缺程度次于MCU,該月其交期拉長了1.5周。這兩種芯片是許多電子產品以及汽車零組件中必不可少的組件。
產能持續緊張 MCU漲價暗流涌動
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恩智浦和瑞薩等公司的2022年車用MCU訂單近乎滿單,是故有IDM大廠持續擴大MCU的外包份額,這從側面印證了MCU產能緊缺的情況。
據報道,車用芯片大廠瑞薩近來除積極提升自有MCU產能,同時持續擴大委外代工。2月宣布入股臺積電熊本廠、取得逾10%股權的日本汽車零件大廠“電裝”(Denso),是瑞薩主要股東之一。瑞薩總裁柴田英利也表示,隨著瑞薩擴大高階MCU委外代工份額,臺積電熊本廠將成其提升高階MCU供貨能力的一大關鍵。
市調機構Yole本月初發布報告,預計2022年MCU的價格將繼續上漲,且在2026年前不太可能大幅回落。報告指出,在2024年及以后,晶圓廠建設過度可能會壓低價格,但不大可能直接影響MCU市場。新晶圓廠將不會以采用成熟制程的傳統MCU為產能建設目標,而是以尖端MPU、GPU和加速器為目標。
另有消息人士此前稱,由于汽車芯片供應短缺,交貨期幾乎沒有改善,部分國際IDM已經在2022年第一季度初將車用MCU的報價平均提高了20%,或將在第二季度繼續漲價。芯片經銷商則預計,2022年第二季度汽車MCU價格將再上漲15-20%。
本土供應商有望迎黃金窗口期
中泰證券分析師王芳認為,大陸MCU供應商已處于發展黃金窗口期。行業“大市場+低自給率”提供本土企業廣闊發展空間,大陸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技術”和“產品豐富度”方面已具備本土化能力,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及缺貨潮,“產品完備度”高的MCU廠商可憑借先發優勢快速跑馬圈地。
該分析師從料號數量、中高低端產品覆蓋面、生態建設完善度、下游應用覆蓋面多個維度,深入對比了MCU廠商的“產品完備度”:
1)產品料號數量及中高低端產品覆蓋面上,兆易創新優勢明顯,國民技術追趕較快。2)生態建設上(用于MCU客制化開發),各家差異不大,兆易創新第三方開發工具選擇更多、稍具優勢。3)下游應用上,大多從消費切入,其中兆易創新已由消費為重、向工業消費并舉切換,而車規產品上兆易創新、芯??萍肌⑷A大半導體、比亞迪半導體已有產品量產,中穎電子、國民技術擬推出車規產品。
頭豹研究院分析師莫子慶此前表示,近年來,已有不少中國廠商逐步開始研發未來汽車智能化所需的高端MCU,目前行業內推進較快的廠商包括華大北斗、兆易創新、比亞迪半導體、杰發科技等。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