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億芯片巨頭重組方案敲定!
12月10日晚間,紫光集團旗下上市平臺紫光國微、紫光股份紛紛發布公告稱,收到間接控股股東紫光集團通知,通過建立遴選機制開展多輪重整投資方案遴選工作,確定北京智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牽頭方組成的聯合體為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戰略投資者,依法與戰略投資者推進重整投資協議簽署及重整計劃草案制定等相關工作。
隨著競標結果的塵埃落定,這也意味著,此前被傳勝算較大的阿里巴巴集團和浙江國資聯合體,最終與紫光集團“失之交臂”。
回顧:3000億芯片巨頭遭遇債務危機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紫光集團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于2004年進行改制重組,控股股東為清華控股。
歷經近三十年的發展,紫光集團旗下擁有紫光國微、紫光股份、紫光展銳、長江存儲、學大教育等多家控股子公司,主要業務涉及芯片、云網、能源、金融、教育、云計算等多個領域。截至2019年底,紫光集團總資產接近3000億元。
然而,作為國內最大的高科技產業集團之一,紫光集團近年來卻深陷債務危機。
2021年7月,紫光集團曾被債權人徽商****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破產重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團總負債規模達到2029億元,相比2012年底增長了近44倍。
觀察: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債務風險上升
針對此事,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紫光集團債務危機的全面爆發,很可能與頻頻投資半導體、導致資金回籠緩慢有關。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2019年的短短六年時間里,紫光集團斥巨資收購了20多家公司,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元。
例如,2013年以162億元從美股私有化兩家芯片廠家展訊、銳迪科;2015年斥資25億美元收購新華三51%的股權;2018年以超過170億元收購法國芯片連接器廠商立聯信。
除此之外,紫光集團的賺錢能力也不怎么樣。2017年全年營收390.71億元;2018年全年營收483億元;2019年全年營收766.56億元。三年來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0.61億元、-6.31億元和14.30億元。
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紫光集團要想度過危機,最需要的不是注資,而是一只真真正正的“現金牛”。
此前,紫光集團曾多次試圖通過引入戰投自救。例如,2018年9月清華控股與蘇州高鐵新城、海南聯合分別簽署相關股權轉讓協議;2018年10月實控人清華控股與深投控及紫光集團共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6月紫光集團、清華控股和北京健坤與重慶兩江新區產業發展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不過,上述幾次自救都因內外部環境變化而被迫終止,導致引入國資共掌實控紫光集團的想法接連落空。
探究:智路建廣聯合體到底什么來頭?
自從紫光集團被曝破產重組以來,阿里巴巴集團與智路建廣聯合體一直都是競爭對手。
要知道,阿里巴巴作為全球知名的互聯網巨頭,不僅財力雄厚、知名度高,近年來更是在積極發展云計算平臺的同時,也在不斷向芯片等硬科技領域進軍。可相較而言,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雖然知名度稍小,但其在半導體領域布局的廣度和耕耘的深度方面卻極具優勢。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智路資本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全球化的專業股權投資機構,專注于半導體核心技術及其它新興高端技術投資機會。而建廣資產成立于2014年,在半導體投資并購領域也頗具知名度。這兩家機構的運作模式是將國外優質的資產收購,且多數是100%控股;收購標的涉及半導體ODM,IC設計、封裝、材料、工業軟件等。
自2015年以來,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分別主導了多起金額過百億元的半導體及硬科技領域的重大并購,例如安世半導體、安譜隆半導體、西門子壓力傳感器子公司瑞士富巴、奧地利半導體、汽車電子封測企業聯合科技、瓴盛科技等國內外重量級并購項目。其中,安世半導體、聯合科技、ASM合資公司等在被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收購后,通過扎實的產業運營也都實現了業績的大幅提升。
這些年,智路建廣聯合體通過收購,建立起了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生態,并在國內多地建立了產業基地,在全球多地設有研發中心和業務中心。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今,中國半導體大型并購合作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近30個,建廣資產和智路資本主導了超過一半的交易!
筆者分析,由于紫光集團體量較大,虧損和負債較多,涉及到從芯到云全產業鏈的多個方面,因此,其投后管理和產業運營能力是賣方和債權人比較看重的因素。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在半導體、軟件、大數據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布局,以及積極全面的投后管理、扭虧為盈的產業運營能力等方面或許是此次勝出的主要原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智路建廣聯合體的優勢,就是在并購后整合運營和投后賦能經營,與中國市場上更有效率、根植中國而有全球視野的產業運營者一起著眼于標的本身的發展,推進整個產業協同前進。這或許是他們此次能夠成為紫光集團重整戰投的關鍵條件之一。
不過,21ic家認為,紫光集團的債務危機問題有相當大的挑戰性,智路建廣聯合體的優勢能否在紫光集團重整中發揮出來,還有待時間驗證。
來源:21ic電子網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