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表針灸研究,哈佛團隊證實‘足三里’穴位可治療疾病,并揭示背后機制
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治病?
很多人估計之前覺得這是無法驗證的“玄學”,但是昨天《自然》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電針刺激動物足三里穴位可以治療膿毒血癥(敗血癥)。
研究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馬秋富教授團隊,該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發現具有巨大的臨床意義。
好吧,回歸正題,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一篇論文。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01-4
可以看到,這是一篇非常正式的學術論文,題目為“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翻譯過來應該是“電針灸驅動迷走神經-腎上腺軸的神經生物學解剖基礎”。
在這篇論文中,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馬秋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患有膿毒血癥的小鼠身上,用微弱的電流對其后肢的“足三里穴位”進行針灸最終起到了有效的抗炎作用,降低了小鼠的死亡率。
膿毒血癥是一種由細菌感染誘發全身炎癥反應,有致命危險,而馬秋富團隊刺激小鼠的“足三里穴位”大概相當于人體膝蓋下方2厘米處。
具體的機理呢,研究人員發現,刺激小鼠的“足三里穴位”會激活一組表達Prokr2蛋白的感覺神經元。這些感覺神經元的細胞體部分位于脊髓下面,而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屬于支配后肢的坐骨神經,由此它們可以將后肢的感覺信息通過脊髓傳向大腦的特定區域。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Prokr2蛋白受到不同強度的刺激,還會激活不同的神經通路。
也就是說,受到較低強度的刺激,它們會進而激活神經系統中的迷走神經-腎上腺,驅動腎上腺釋放兒茶酚胺類抗炎物質。但如果電針灸刺激的強度過大,則會進而激活另一組交感神經反射,達不到驅動迷走神經-腎上腺交感神經通路的效果。
這就很有意思了,這表明“穴位”是具有選擇性和特異性的,不同的穴位不同的刺激能達到不同的效果。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可以為優化生物電刺激的參數鋪平道路,以驅動不同的自主神經通路來治療特定疾病。
中醫?西醫?其實是研究電生理學對于機體的調節
這篇文章出來之后,讓文摘菌不禁想到之前復旦大學的一篇論文,名字叫“Infrared imageries of human body activated by tea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eridian system”,翻譯一下是“茶激發的人體紅外圖像表明經絡存在”。
文章展示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實驗,42位志愿者喝12種茶葉,并立刻用紅外成像給他們拍照,觀察體表溫度分布。
通過一張張不同部位發熱的紅外圖,研究人員認為12種茶恰對應著人體的12條經絡,并以此論證了經絡的存在性,并認為喝茶實驗的思路揭示了靶向****物設計的新方法。
這篇論文經發表出來之后引發了很多爭議,有人說,還是中醫厲害,雖然很難解釋,但就是有效果;有人則嗤之以鼻,認為這個實驗既不嚴謹也不科學,存在灌水的嫌疑。
不得不說,中醫、西醫的優劣之爭由來已久,爭論也很多,那么《自然》雜志這一篇呢?影響這么大的學術期刊總不會還發灌水文章吧?
在知乎的討論中,@李雷的回答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
他說,這個研究如果用現代的科學理解,那就是:電生理學對于機體的調節。
我們不要先去爭論它是中醫還是西醫,而是要認真的思考醫學的目的是什么,無論如何,治療疾病一定是其中最基礎的意義。
正因為如此,我們要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來看待醫學領域的進步,無論是新發現還是重發現。
李雷在回答中寫提到,其實針灸早在70年代就被發現可以對鼠產生實際的生理影響,1979年發表的文章《Neural mechanisms of reflex facilitation and inhibition of gastric motility to stimulation of various skin areas in rats》中,作者對大鼠的不同皮膚部位進行刺激,結果發現可以對神經反射以及胃動力有影響。
圖片:知乎@李雷
所以說,《Nature》這次發的這篇文章其實就是在探討,既然針灸有用,那么它的生理學基礎是什么?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找到了刺激足三里穴可以發揮抗炎效果的神經學機制,這也是非常現代科學的研究。
對此,文摘菌也有相同的看法。
無論是中醫的方法,還是西醫的方法,只要能夠治病救人,我們就應該以包容的態度去接受。如果不理解某個方法的機制,那就去做實驗驗證和解釋。
當然,實驗最好還是要嚴謹,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結果再喜人但是論證站不住腳,最后還是得撤稿。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比較器相關文章:比較器工作原理
傳感器相關文章:傳感器工作原理
風速傳感器相關文章:風速傳感器原理 電流變送器相關文章:電流變送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