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頂住華為的“靈魂一擊”
華為造車成了今年的熱門話題。而當一眾車企爭當“華為車友”之時,上汽(600104.SH)卻對能否與華為“交朋友”感到憂心忡忡。
6月30日,有投資者提問,上汽是否會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上汽董事長陳虹則正面回應,“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p>
他表示:“與華為的這種合作使華為成了靈魂,而上汽成了軀體。對于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因為要把‘靈魂’握在自己手中。”
上汽董事長口中的“靈魂論”,折射出其對“掌握核心科技”的關鍵決心??梢钥闯?,對于華為這張柔軟而舒適的沙發,上汽正拒絕躺平。
01 上汽沒有理由躺平
并非所有車企都像上汽一般“試圖掙扎”。北美三大車企,目前也基本躺倒在谷歌和亞馬遜之類互聯網巨頭懷抱——GM、福特、FCA在智能座艙領域放棄了自主系統,投奔安卓陣營。
而與華為合作的汽車公司,模式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北汽、小康與華為的合作,屬于完全躺平。在上海車展階段,華為的自動駕駛概念,全然引爆了小康和北汽的市值。
在2021年上半年的乘用車上市車企股價漲幅榜上,小康股份以290.34%的漲幅成為黑馬。自從與華為合作后,小康股份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自4月初以來,小康股份漲幅已超180%,并且從去年10月8元,到今年6月22日的83.83元歷史新高,僅用了八個月。
除了小康股份外,北汽藍谷也因與華為合作,迅速拉升了股價,成為A股市場受矚目對象。
4月17日,華為與北汽極狐深度合作開發的首款量產車型“阿爾法S HI版”正式發布。受此利好消息影響,今年4月開始,北汽藍谷股價持續攀升,從8.51元/股漲至5月20日的19.20元/股,累計漲幅近130%。
長安汽車則選擇了與華為合作的第二種模式:高端品牌與之合作,同時也在籌備自己的自動汽車品牌計劃。
2020年11月,長安汽車宣布與華為、寧德時代兩位巨頭共同打造一款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而在今年5月20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長安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現已正式更名為阿維塔科技有限公司。
在新的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規劃中,長安主要負責整車制造,也就是硬件部分。華為則負責軟件層面。
上汽則是選擇了第三類合作模式。從上汽的角度來說:本土和互聯網企業合作進行深度智能座艙開發,并且放在了主力量產車型上,這已經是先行者。
榮威RX5在2016年上市時就具備了斑馬系統,實現了大屏、語音交互、無感支付、去APP化等功能。2017年的斑馬2.0版本,在絕大部分車型上實現了OTA升級。
事實上,上汽集團并不缺錢,也不缺產業鏈支持。上汽集團除了自身企業投入外,集團現金庫達到800億規模。
據了解,上汽集團還擁有華域汽車的控股公司——包含上汽所有控股或參股的零部件企業,如華域視覺、聯合汽車電子(與博世合資)等。
而作為一家主機廠,上汽也擁有足夠的實踐平臺從整車架構、電子架構重構智能化整車。
作為一家已經完整布局了軟件、硬件到整車的主機廠,上汽的確沒有理由躺下。
從上汽的角度,依靠華為則等于否定了此前的努力,也否定了之后的投入,最終結局頂多和小康、北汽雷同,這顯然是上汽所不能接受的。
02 深度綁定不可接受
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汽車制造企業,上汽集團擁有廣泛的資源支持。在地方上,上汽集團作為上海本土企業,擁有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從2015年開始,旗下19家企業均進入上海市納稅企業百強榜。其中,上汽大眾更是以172.47億元的納稅額位列榜單第二名。
不過,目前上汽自主品牌主要為名爵、榮威和大通,新能源品牌目前也只推出了榮威家用轎車系列和大通純電動接駁車系列。上汽新能源汽車中一多半是宏光MINI EV,單價只有蔚來的1/10。
在消費者看來,由于其平均售價高于競手,且鮮有產品亮點,致使缺乏購買動力。而調查顯示,上汽集團主打的高端產品榮威750和榮威950同樣不被消費者接受。
截止到2020年6月,蔚來的ES8以超過30萬元均價,銷售超4萬臺。此后隨著蔚來的發展,銷量一直上揚。而榮威MARVEL X卻被市場遺忘,甚至趨近于月銷量為0。
另一方面,上汽集團2020年實現營收7230.43億元,同比下降12.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4.31億元,同比下降20.2%。
這已是上汽集團第二年出現業績負增長,且其營收創下近5年新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創下近9年來新低。
天花板已現的上汽,市值被比亞迪、蔚來等造車新勢力超越,甚至被傳統的長城汽車所超越。
作為國產汽車老大哥,上汽集團銷量主要依賴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合資公司,但合資公司在2020年銷量的下滑,讓上汽略感尷尬。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20年,上汽大眾實現銷量150.55萬輛,同比減少24.79%,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154.89億元,同比下滑22.65%。同為大眾在中國的合資公司,一汽大眾在2020年實現銷量216.18萬輛,同比增長1.5%,與上汽大眾形成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在2019年,上汽集團整車出口及海外銷售35萬臺。在2019年,全球汽車市場(除中國外)規模約為7370萬臺。
另一反差是:一汽去年收入6960億元增長12.7%,實現利潤467億元增長6%,利潤是上汽集團的兩倍。
在起步階段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上汽集團本希望進行全面的規劃布局:上至“H電”核心技術、電驅變速箱和電池管理系統創新技術的研發,下至充電樁等售后體系,實現縱向一體化戰略。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上汽集團在傳統汽車產業鏈上的布局被認為較為完整。
但在與華為的合作中,上汽意識到:一個可怕的競對正在形成。從長期來看,智能汽車的數據能否為自己所用,考驗著車企與整包方案能否長久綁定。
在用戶服務方面,主機廠缺少數據將無法提供更多服務。而華為所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大包大攬的模式,將車企的重要數據進行完全掌控。從長遠來說,這于車企不利,很容易讓后者成為華為的附庸。華為合作模式所形成的路徑依賴,在外圍層給上汽帶來了巨大壓力。
所以平等合作可以,深度綁定萬萬不能。
03 從合作迭代為競爭
從生意角度而言,對競對實施防范無可厚非;但從行業角度而言,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早已來臨。這也就促使車企與供應商的關系,一下子從合作狀態迭代到了競爭關系。
以往在汽車生產商之中,大致存在三類角色:一是像大眾、豐田、特斯拉這樣的品牌汽車制造商;其次是直接向汽車制造商提供汽車零件和電子系統的公司,包括博世、大陸集團等老牌零部件巨頭公司;再次是包括英偉達、英特爾、恩智浦等在內的芯片供應商。
在傳統汽車制造領域,車企在生產制造商的功能類似于總裝廠——在總裝車間里將來自五湖四海供應商的零部件組裝成一臺整車。
成熟的主機廠,自身具備開發制造車身、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大型零件功能。它們會提出需求,由供應商開發類似收音機這類小型零件。
不太成熟的主機廠,僅僅會開發制造車身,其他幾乎外包。由于主機廠對供應商存在“強依賴”,因此成就了不少大型供應商——如博世集團。
博世本身就有能力組裝汽車,但其表態不造車——一旦博世要來搶車企飯碗,那么就不存在合作關系了。這是博世的戰略:與其做一個半路出家四面樹敵的新車企,不如老老實實做最大的供應商,與大家共贏共存。
但智能電動車這一新物種殺進來后,幾乎重新定義了傳統汽車。
一時間,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三電系統變成了整車核心,傳統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默契被打破。
智能汽車的邏輯重點是:自動駕駛解放雙手以便帶來人類封閉空間的無縫連接,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工具?!翱臻g性”成為了智能汽車的核心屬性。
根據博世預測:至2030年,軟件密集型電子系統市場將以每年約15%的速度增長。博世也很看好汽車軟件未來的市場空間,為此也在積極籌建智能駕駛與控制事業部,為客戶提供電子系統及必備軟件。
“軟件定義汽車”的核心思想在于:未來定義汽車價值的,不再是傳統的技術與性能指標,而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軟件技術——即未來人們買車將不再把油耗、功率等傳統參數作為唯一標準,而是與購買智能手機相似,更加關心汽車的智能體驗、安全性等。
在未來,汽車將向“新四化”方向發展——具體來說是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
一臺車70%以上的利潤將來自軟件部分,這一點足夠滿足華為胃口?!靶滤幕睂⒑芎玫亟Y合華為的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軟硬件開發技術。這會讓華為的目標顯得更為堅定——就是要做智能汽車產業的老大。但短期內,這一目標不太可能實現,畢竟造車還屬重資產業務——造車產業鏈長,投入成本高。不過,華為試圖從軟件領域彎道超車的野心,還是加重了上汽的顧慮。
當汽車行業發展到可以模塊化、低成本生產智能電動車時,那就不能排除華為會直接參與造車,將智能汽車定義為智能手機之后的又一大終端設備。
2019年初,大眾汽車高層就曾表示,“軟件將在未來汽車的創新中占到90%”。大眾也是說到做到:在2019年軟件研發上的投入超過了70億歐元,將軟件研發上升到與硬件同等重要的位置。
眾多國際車企品牌都將軟件開發置于了更為重要的前沿。
比如豐田研究院高級研發公司將設立一家軟件公司,再通過其控股兩家運營公司 Woven Core 和 Woven Alpha布局智能汽車領域。前者將關注自動駕駛,后者將在互聯、車載軟件和高清地圖等領域開展新業務。
戴姆勒股份公司及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也將奔馳重新定位為“一家軟件運營公司”,并表示“正在生產具有開創性的移動設備”。
寶馬則表示,公司戰略擁有新的重要內容,未來將專注于研發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推動軟件和技術服務創新。
在形成新的平衡之前,誰都想通過先發優勢,迅速建立壁壘,鎖定未來幾十年的利潤。
上汽拋出“靈魂軀殼”論,恰是車企與供應商斗法的開始。
上汽頂住了華為的“靈魂一擊”,但如何回答未來走向的“靈魂一問”呢?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