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一季度業績說明會:成熟制程需求強勁,產能優先滿足長期客戶
中芯國際(688981.SH)5月13日披露一季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72.9億元,環比增長9.31%,同比增長13.9;實現凈利10.32億元,環比下降17.56%,同比增長136.4%;毛利率26.97%,上季度為21.46%。營收和毛利率均高于指引。
對于一季度業績環比增長高于指引的主要原因,中芯國際首席財務官高永崗今日在中芯國際一季度業績電話會上表示,主要系因價格調整以及產品組合優化,晶圓單價環比上升5%,出貨環比增加10%。
從各個技術節點對應的收入結構看,今年一季度,0.15/0.18微米、55/65納米以及40/45納米仍是中芯國際的主要營收來源,分別貢獻的營收比重為:30.3%、32.8%以及16.3%。
在今日的一季度業績電話會上,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多次提到,公司的0.15微米和40nm的產能缺口尤為緊張。
《科創板日報》記者在電話會議中了解到,中芯國際的成熟工藝節點,目前市場需求依然十分強勁,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將持續至年底。其中在40nm技術節點方面,趙海軍表示,中芯國際只有三分之一(產能)是做智能手機,另外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于IOT,而IOT的主要工藝集中在40nm,“一方面,WIFI 5、RF、MCU等對40nm的需求十分強勁,同時有一些其他芯片產品也在搶占40nm的產能,另一方面,全球40nm的產能并沒有增加,這也是為什么公司看到年底還是供不應求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部分做NOR FLASH等產品的客戶集中在55nm,但是中芯國際并沒有對該技術節點進行擴建,因此趙海軍還透露,公司55nm也存在較大的缺口,“中芯國際為了滿足客戶的承諾,不得不拿出40nm產能去支持55nm”。
總體而言,趙海軍表示,中芯國際各細分市場的產品平臺均有增長,其中攝像頭、特殊存儲、電源管理芯片這三個產品平臺一季度合并收入同比增長20%,此外隨著國內面板產業鏈的發展,高壓驅動芯片異軍突起,需求進入快速上升軌道,公司在0.15微米、50nm和40nm等工藝節點的面板高壓驅動芯片一季度營收環比翻倍。
而在28nm以及更先進的工藝制程方面,中芯國際曾在2020年6月披露的招股書中表示,由于目前28nm全球純晶圓代工廠商的產能布局較多,造成全球28nm市場產能過剩。此外,由于28nm制程相關的產線仍面臨較高的折舊壓力,報告期內公司28nm產品毛利率為負。
但上述情況在今年發生了轉變。
趙海軍表示,28nm原來全球產能過剩,去年產能還多30%左右,今年28nm主要是由于AP(應用處理器)的應用,比如掃地機器人對28nm的需求非常大,這些會對28nm的產能進行消耗。
趙海軍進一步表示,中芯國際的28nm制程和40nm制程是在同一個工廠中,大部分設備都是一樣的,公司建設的工藝也基本一樣,因此產能的轉換沒有太大的差異,“中芯國際可以配合戰略客戶的要求,在28nm和40nm之間進行轉換,如果28nm的需求沒有那么強,公司會將采購的產品優先應用在40nm,因為40nm的缺口較大”,趙海軍講到,“也有客戶經過一兩年的生產將產品迭代到28nm,公司也可以進行靈活的轉換”。
此外,記者還在電話會議上獲悉,中芯國際第一代Finfet成熟工藝已經進入量產階段,產品良率達到業界標準,第二代Finfet技術相對于前代技術,單位面積、晶體管密度大幅提高,公司已完成低電壓工藝開發,已經進入風險量產。
那么在當前全球晶圓緊缺的背景下,中芯國際將如何分配產能給客戶?趙海軍稱,公司的產能分配原則,是優先滿足長期與中芯國際合作和共同發展的客戶,其次是考慮高毛利的產品,同時保持與其他客戶的密切溝通,協商保證最重要的需求。
另外,在行業下游需求旺盛以及產能緊缺的背景下,中芯國際也在跨步進行擴產。據了解,中芯國際2021年第一季度資本開支約人民幣35億元。2021年計劃的資本開支約為人民幣281億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成熟工藝的擴產,小部分用于先進工藝,北京新合資項目土建及其它。
今年3月,中芯國際公告稱,擬和深圳政府聯合擴產,重點生產28納米及以上的集成電路和提供技術服務,月產能約4萬片12英寸晶圓,預期將于2022年開始生產,新投資額估計為23.5億美元。
“深圳項目的廠房已經建好,預計來年量產,但考慮到實體清單的影響,生產設備在達產上可能會有一些延遲”,趙海軍透露。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測速儀相關文章:測速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