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工信部向中國聯通(微博)、中國電信(微博)發放了FDD-LTE牌照,雖然沒有發給中國移動(微博),但其對騰訊科技表示,“通過中國移動2014年的成功實踐,TD-LTE從網絡系統、芯片、終端等方面都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技術先進性和產業成熟度均與LTE FDD處于同一水平。”
中移動新聞發言人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放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LTE FDD)經營許可的同時,明確表示對TD-LTE發展將一如既往地給予大力支持。我們有信心、也有
關鍵字:
中移動 TD-LTE FDD-LTE
2013年12月4日下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了TD-LTE的牌照,事隔一年多后的今天,2015年2月27日下午LTE-FDD牌照在千呼萬喚中終于出來了,這是中國政府所下的一步棋,沒有大局觀是看不懂的,這篇小文就是試圖解讀下這盤大棋。
中國走的是以科技為支撐的綜合實力復興之路,對電信業來說,拼命搶占電信標準高地就是核心任務,電信的核心就是“標準”,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和未來,中國在這方面走了四招連環棋。
第一招:聯美抗歐擠進電信標準圈
國際電信標準通常有美國和
關鍵字:
TD LTE FDD
據外媒報道,移動芯片制造商高通研發出一項新的LTE技術,它針對小范圍覆蓋,用于短距離傳輸,可以讓手機在免授權的情況下享受到Wi-Fi網絡的連接。
這項新技術被稱為LTE-Unlicensed(簡稱LTE-U),是基于Wi-Fi使用的免授權5GHz頻譜,而非日常手機使用的低頻段授權頻譜,因此不存在監管問題,只是要符合某些特定標準即可。
隨著人們隨時隨地接入網絡的需求的增長,城市被數以萬計的Wi-Fi網絡所覆蓋,用以給用戶創造更加穩定、無縫的網絡體驗。LTE-U基站可以像Wi-Fi路由器一樣,
關鍵字:
高通 LTE-U
為了成功搶進全球LTE基頻芯片市場,聯發科(MediaTek)正與目前占市場主導的高通公司(Qualcomm)展開正面競爭。然而,根據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臺灣證券研究部主管Randy Abrams表示,聯發科至少要到2016年以后才可能在此競爭中取得顯著的成效。
“由于聯發科在 中國的一些客戶目前仍專注于出口 3G 手機至新興市場(仍在加速從功能手機過渡至智能手機),接下來才會從中國開始導入 LTE ,因此,該公司在已開發市場的努力可能要到明年后才能取得一些成長
關鍵字:
聯發科 LTE
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5 年 2 月 10 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對高通公司處以 60.88 億元罰款。發改委認定高通公司在CDMA、WCDMA、LTE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市場和基帶芯片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阻礙和抑制了技術創新和發展。
中國手機設備制造商,為使產品符合國際標準并能進入相應地區市場,必須尋求獲得高通公司的無線標準必要專利許可。
高通CEO 莫倫科夫 (Steve Mollenkopf) 對媒體表示,中國這次反壟斷調查是該
關鍵字:
高通 LTE
為了成功搶進全球 LTE 基頻晶片市場,聯發科(MediaTek)正與目前占市場主導的高通公司(Qualcomm)展開正面競爭。然而,根據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臺灣證券研究部主管Randy Abrams表示,聯發科至少要到2016年以后才可能在此競爭中取得顯著的成效。
“由于聯發科在 中國的一些客戶目前仍專注于出口 3G 手機至新興市場(仍在加速從功能手機過渡至智慧型手機),接下來才會從中國開始導入 LTE ,因此,該公司在已開發市場的努力可能要到明年后才能取得一
關鍵字:
聯發科 LTE
自5年前包括大唐移動在內的國內企業提出了LTE-Hi概念后,3G與4G的迅猛發展為這一技術的應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2月12日,大唐移動發布了LTE-Hi無線小基站樣機,并進行了業界首個LTE-Hi綜合業務演示,包括動態TDD、同頻/異頻切換、單/雙載波峰速及空口同步等,突顯了該技術在4G深度覆蓋以及向5G過渡之中的適用性。
LTE-Hi技術優勢
數據業務的激增,使高頻段上的網絡部署被視為更適合小覆蓋區域內的大流量業務。一是高頻譜可以支撐室內小區域的高速率網絡部署;二是在室內信號雜亂的環境下
關鍵字:
4G LTE
2014年中國LTE/4G產業發展概述
2013年底,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向三大運營商發放TD-LTE標準制式4G網絡的運營牌照,由此揭開了中國LTE/4G產業快速發展的大幕。2014年6月,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開展TD-LTE/LTE FDD混合組網試驗的申請獲批,在內地部分城市開展LTE-FDD與TD-LTE標準的融合組網試驗,并提供相應的4G服務。2014年作為中國4G元年,中國通信系統設備及終端制造、網絡運營等主要產業環節取得了全面發展。
在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進入中高速階段的新常態之下,
關鍵字:
4G LTE
據全球行動設備供應商協會(The Global mobile Suppliers Association;GSA)最新數據指出,長程演進計畫(Long Term Evolution;LTE)電信服務營運商,迄今已有360個業者提供商業通訊服務,至于2014年已有96家新進電信營運商提供LTE商業服務,其中 有多達49家提供的LTE數據傳輸服務已具備LTE-A規范重點的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技術方案,LTE-A提供的CA接取方式已成為2015年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的重點數
關鍵字:
LTE-A 64位
最新數據預測2015年全球移動用戶數將超過75億,而全球LTE用戶將進入快速發展期,2015年用戶將突破10億,其中我國LTE用戶數有望超過2億。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市場。按照以往市場發展的金字塔規律,在4G LTE這個巨大的市場中,中低端手機依然是主流,預計將占據25%到30%的份額,這也是各個芯片廠商必須爭奪的主戰場,今年,爭奪這個市場的主力軍將是基于64位處理器的平臺,目前,高通、Marvell、聯發科、展訊、華為海思等都有布局這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個人認為Marvell由于有成熟的五模LT
關鍵字:
Marvell 4G LTE
手機晶片廠聯發科4GLTE基頻出貨快速成長,據研調機構StrategyAnalytics調查,聯發科去年第3季4G LTE基頻市占率已超過美滿(Marvell),躍居全球第2大廠。
Strategy Analytics統計指出,去年第3季全球手機基頻市場達55億美元,年增約5%;高通(Qualcomm)市占率達64%,穩居龍頭寶座,聯發科市占率約17%,位居第2。
展訊市占率約6%,位居第3;美滿及英特爾(Intel)分別位居第4及第5大廠。
Strategy Analytics表示
關鍵字:
高通 LTE
隨著中國努力阻止外國政府監聽其手機,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展訊通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長李力游。
李力游表示,中央政府去年開始向該公司特別定購用于部分官員智能手機的“安全手機”處理器,希望在一兩年內取代被普遍使用的美國供應商的芯片,因北京方面擔心美國芯片可能被植入了方便外國監聽的“后門”軟件。
李力游本月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官員非常關心手機安全問題。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未回復置評請求。
網絡安全擔憂在中國掀起了新一波技術發展熱潮,進一步助推
關鍵字:
展訊 LTE
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的2015年移動信息化高層研討會近日在北京舉行。大唐電信集團無線移動創新中心副總工胡金玲在演講時表示,前不久在美國召開的CES大會上,智能汽車儼然成了主角,如今通過LTE技術訪問云端服務器也正成為現實,就此大唐電信基于LTE技術,推出了LTE-V車聯網綜合解決方案。
胡金玲表示,據2014年GSMA發布的報告顯示,車聯網將擁有廣泛的市場,報告預測到2018年的時候,全球的車聯網市場將有3倍的增長,屆時車聯網全球滲透率能接近20%。
據研究,現在車聯網一些典型的應用場景主要
關鍵字:
CES 車聯網 LTE
在2013年分別由蘋果在iPhne 5s首度搭載64位元架構設計的A7處理器,同時Qualcomm也在同年宣布推出旗下首款64位元架構設計處理器Snapdragon 410之后,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款中階價位手機已經導入64位元架構,而以處理器架構設計授權為主的ARM,稍早也預測2015年將有過半智慧型手機都將采用64位元架構設計,同時額外支援LTE通訊機能的機種售價也將低于70美元。
在先前訪談中,ARM方面便認為基于更多記憶體定址能力、更高處理效率與效能表現等因素,
關鍵字:
ARM 64位 LTE
高通和聯發科今年轉進4G LTE戰場,歐系外資認為,新興市場和LTE機款及穿戴物聯網等,是推升今年智慧手機的主要動能,中國智慧手機出貨將年增13%,上看4.73億支,高通與聯發科LTE晶片在中國出貨差距不分軒輊,各達1.3億套、1.25億套,4G近身肉搏戰愈演愈烈。
市調機構調查,以2014年至2017年智慧手機產業出貨年復合成長率將放緩至5%,歐系外資認為,如果以2014年至2017年營收年復合成長率來看,成長力道僅約3.1%。但今年是LTE機款急速看增的1年,中國品牌在LTE機款將有3.23
關鍵字:
高通 聯發科 4G LTE
lte-a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lte-a!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lte-a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lte-a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