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無線4G技術的官方定義還需要到2008/2009年ITU才能發布,但參與競爭的技術已經清楚競爭者。In-Stat表示,未來主要的4G候選技術包括:LTE(Long Term Evolution)、超移動寬帶(UMB)和IEEE 802.16m WiMAX。 In-Stat分析師Gemma Tedesco表示,由于ITU目前尚未對4G做清晰定義,所以各公司談及4G技術都無所適從。然而,每種4G候選技術都有各自的支持廠商,比如愛立信(Ericsson)支持
-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4G WiMAX 無線 通信
- 針對此前關于4G標準的討論,近日有消息稱,我國已確定推薦基于TD-SCDMA的4G標準,這也意味著TD的演進方向也已明確。 據了解,國際電聯將于下月舉行的世界無線電大會上,對征求4G候選技術做出決定。而目前我國已開始為相關標準做準備,今年6月大唐移動聯合中興、華為、高校及研究院所已完成4G相關白皮書。 此前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曾表示,國際標準是一種妥協,國際上有可能希望4G標準融入TD-SCDMA標準,但我們希望通過TD-SCDMA的發展,獨立提出4G標準。目前基于TD-SCDM
-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TD-SCDMA 4G 通信標準 無線 通信
- 中國的B3G/4G研究一直以來通過適當的方式邀請了眾多國外企業參與,所有校企合作、國際組織合作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盡管3G牌照發放時間還未明確,但運營商已開始將B3G/4G研究提上日程。近日,中國移動技術部總經理、FuTURE論壇副主席周建明在FuTURE論壇專家在線活動中表示,中移動在B3G/4G方面的研究力度將會加大,并且正在以用戶為中心開發一些適合3G的業務,手機電視、電子商務、即時視訊等新型業務都會逐步出臺。 與日本等國家以運營商牽頭不同,我國的B3G/4G研發(FuT
-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中移動 4G 標準 無線 通信
-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線通信已經普及,而我們通常的監控手段仍是接觸式的。接觸式監控的缺點是:接觸式控制大多通過有線網絡將采集的信息進行遠程傳送,成本較高,大大限制了使用范圍;適用范圍窄,靈活性差,在一些高危和不方便人員直接監控的場合更加難以發揮作用;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破解接觸式監控的手段日益增多,從而大大降低接觸式監控的安全性能。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在追求生活質量的同時,對人身財產安全保障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新型、性能更加優越的防盜報警系統成為市場需求
-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4G 監控報警 無線 通信
- 本文對直接下變頻接收機進行了研究,分析了該接收機特點,提出了一種直接下變頻接收機的射頻前端實現方案,并用軟硬件平臺對其實現,實測的2.4G本地振蕩信號和接收機解調信號表明達到系統要求指標。
- 關鍵字:
前端 設計 研究 射頻 接收機 直接 變頻 2.4G
- 引言
4G將提供高達100Mb/S甚至更高的數據傳輸速率,支持從語音到多媒體的業務,實現商業無線網絡、局域網、藍牙、電視衛星通信等的無縫連接,相互兼容。數據傳輸速率還可以根據所要的速率不同進行動態調整。在有限的頻譜資源上實現如此高速率和大容量,需要提高頻譜效率。OFDM技術是可以高效地利用頻譜資源并有效地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MIMO利用多個天線實現多發多收,在不增加帶寬和發送功率的情況下,可以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MIMO和 OFDM結合可以克服無線信道頻率選擇性衰落、增加系統容量、提高頻譜利用率,
-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4G OFDM-MIMO 手機
- 技術廠商是否想集中力量發展WiMAX取決于公司的整體戰略、公司在蜂窩技術領域的技術地位及其區域重心。其中關鍵問題之一在于廠商是否愿意集中力量爭奪整個無線市場80%“蛋糕”中的10%,還是爭奪總體市場不足20%“蛋糕”中的30%。
許多機構已經使用“4G”一詞來指代性能表現比目前3G標準有明顯改進的新一代技術。例如,Sprint (NYSE: S)就將其計劃推出的移動WiMAX稱為“4G”部署。
而事實情況是,與IMT-2000(國際移動通信-2000)明確定義的3G不同,目前還沒有標準組
- 關鍵字:
4G 移動通信
- 7月10日,知名電信專家、863專家組成員、未來移動通信論壇秘書長尤肖虎做客新浪“對話3G”,談中國4G技術發展,介紹全球4G現狀,以及TD技術演進的思考。其間尤肖虎指出,4G的技術特點概括地說是在新的頻段上使用新的技術,其帶寬將會比3G寬10倍,同時傳輸效率提高10倍,預計4G大概整個系統能力將會比3G提高100倍。 中國4G研發開展5年 2001年,863計劃啟動了面向4G的移動通信發展的未來通用無線環境研究計劃(FuTURE計劃),目前上海的4G試驗網處
- 關鍵字:
通訊 無線 網絡 4G 3G 無線 通信
- 定義和建立下一代寬帶無線服務的競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盡管高通不喜歡使用“4G”這一術語,但作為當今3G網絡芯片技術的重要供應商,高通已經在新興的超高速無線服務市場占據了相當的優勢。
如果有的公司曾期望借OFDM作為4G網絡的空中鏈路技術來繞過高通擁有關鍵知識產權的CDMA技術,他們恐怕會非常吃驚。
在與IDG的訪談中,高通公司全球市場營銷和投資者關系副總裁Bill Davidson表示,高通擁有1000多項OFDM、OFDMA和MIMO技術的核心專利,這些專利構成了新的4G技術的基石
- 關鍵字:
4G 高通 通訊 網絡 無線 專利
- 5月17日,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楊毅剛副總裁在“2007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慶祝大會”上透露,大唐電信在4G標準上已經完成了技術方案的起草,目前正進行標準的提出和4G關鍵技術的系統驗證。 楊毅剛透露,大唐電信在4G標準上已經完成了自己起草的技術方案,現在已經開始與3G進行融合。這個方案在國內融合結束以后,將向國際電聯提交。國際電聯如果接納了,或者在接納過程中與國際標準進行了融合,最終可能成為世界標準。目前,大唐電信正在進行標準的提出和4G關鍵技術的系統驗證
- 關鍵字:
4G 大唐電信 國際電聯 通訊 網絡 無線
-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諾基亞西門子合資公司(簡稱諾西公司)周三宣布,該公司已經成功測試了一項4G新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手機數據傳輸速度。 諾西公司成功展示了虛擬多入多出技術(Virtual MIMO)如何應用于下一代LTE(長期演進)手機。虛擬多入多出技術又稱為空分復用接入技術(SDMA),目前已經應用于Wi-Fi網絡。虛擬多入多出是一項天線技術,它可以將通信線路各端的多路天線結合在一起,將出錯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時優化數據傳輸速度。在這一過程中,無需增加帶寬
- 關鍵字:
4G 諾西 手機傳輸 通訊 網絡 無線 測試測量
- 1、引言
4G移動通信在描繪高速的數據傳輸,提供從語音到多媒體業務豐富業務美好前景的同時,也面臨著兩大挑戰:多徑衰落和帶寬利用率。OFDM技術通過將信道分解為多個正交子信道的方法實現了頻率選擇性多徑衰落信道向平坦衰落信道的轉化,有效地減小了多徑衰落的影響。而MIMO技術能在空間中產生多個獨立的并行信道同時傳輸數據,在不增加系統帶寬的情況下提高了頻譜利用率。因此,OFDM和MIMO技術的有效結合已成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的必然趨勢。
2、MIMO-OFDM技術
2.1 OFDM技術
正交頻分復用(
- 關鍵字:
4G MIMO-OFDM 通訊 網絡 無線
- 對于一個來自3G牌照尚未頒發國度的人來說,于3月26日-30日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CTIA展給他兩個重大沖擊:一是無線世界強大的誘惑,二是在4G爭奪陣地前的空前迷茫。
與剛結束的殿堂級無線通信展3GSM相比,3月26-30日在奧蘭多舉行的2007CTIA展彌漫著大工業時代的迷幻風格。
從技術到服務與終端,CTIA上火花多
CTIA上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成為通信巨頭們的薩拉熱窩導火線。開展前,WiMAX論壇副總裁Mohammad Shakouri肯定地預測WiMAX將成為CTIA的重點談
- 關鍵字:
4G WiMAX 通訊 網絡 無線
- 近日,信產部副部長婁勤儉和科技司相關負責人透露,國際電信聯盟4G標準的征集、確定明年開始進行,我國正積極準備,正在考慮按TD-SCDMA的演進思路提交4G標準。
4G標準明年開始提交
3月30日,在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工作通報會上,信產部副部長婁勤儉透露,由于國際電信聯盟確定各國明年提交4G標準,因此我國正在部署,調集力量參與。
據悉,ITU從2000年啟動跟4G有關的研究,到目前已經初步確定了4G使用的侯選頻段,今年下半年世界無線電大會上將做出最后的決定,國際電聯準備2008
- 關鍵字:
4G TD 通訊 網絡 無線
- 提高3G系統的靈活性
當前,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已經發展到第三代,3G系統進入商業運行一方面需要解決不同標準的系統間的兼容性;另一方面為了適應技術的飛速發展,3G無線通信系統要求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擴展升級能力,軟件無線電技術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作為3G移動通信標準中的兩個主要標準,W-CDMA和CDMA2000都采用碼分多址接入方式,并具有信道帶寬寬、數據速率多樣且支持高速率、不同業務采用信道編碼不同等共性,同時,這兩種標準之間在碼片速率、信道帶寬和信道選擇碼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為了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及提
- 關鍵字:
3G 4G 軟件無線 通訊 網絡 無線
4g-lte基站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4g-lte基站!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4g-lte基站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4g-lte基站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