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液晶面板企業聯手沖擊日韓
“若兩岸液晶業者一味走低價低階的采買路線,那無異于將臺灣面板廠打拼多年建立的全球競爭力拱手奉上。”對于大陸液晶業者頻繁來臺采買,也有島內業界人士持反對聲音:“如果大陸廠商來臺聯合采購只為‘聯合殺價’,臺廠最終的合約價或只夠維持成本,根本賺不了幾個錢,而若為此犧牲利潤安排生產更多低階產品就更不劃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7420.htm跨越“技術、政策”雙門檻
“臺灣屏的優勢在于性價比,海峽兩岸業者的合作絕不能只滿足于收益‘家電下鄉’的小尺寸,未來大尺寸是液晶電視的發展趨勢。”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家電市場專家陸刃波認為,在制造大尺寸液晶面板所需的高世代線核心技術上進行產業合作,才是兩岸液晶顯示企業的出路。
全球面板產業集中在亞洲的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及中國,其中以東芝-夏普-先鋒、松下-日立-佳能的日本軍團技術最為領先,其次是韓國的三星和LG。而從產能來說,則以韓國兩強最大,超過全球產能的50%,臺灣次之。
中國雖擁有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三家大型液晶面板制造商,但它們只擁有5代線,這種低世代線生產的小尺寸液晶面板主要應用于電腦顯示器,而大陸液晶電視行業多年來一直處在“缺屏”狀態。
不過,隨著兩岸關系進入蜜月期,中國大陸在經濟政策上給予臺灣強大的扶助與特別優惠,韓國《朝鮮日報》不久前發表文章指出:在以液晶面板、半導體芯片為代表的IT領域,韓國企業一直保持全球強者的地位,但最近在“Chiwan”企業的攻勢下,正接連遭遇市場敗績。
臺灣業界傳出消息,為了應對兩岸企業聯手稱霸及對日韓企業市場地位造成的威脅和沖擊,日韓廠商除了年初開始“封殺”大尺寸臺灣屏以外,近來又采取了新的手段——轉而向臺灣廠商大量采購22-37英寸液晶電視面板。
“封殺掉毛利率高的大尺寸‘臺灣屏’,再轉手把大陸企業急需的中小尺寸面板低價‘包圓’——日韓的用心險惡,其目的是通過封殺、買斷‘臺灣屏’打壓大陸彩電業。”國內一位資深家電業人士指出。
他分析,如果日韓能借機置臺灣液晶面板產業于死地,那么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大陸——的彩電廠商未來就只能向日韓面板廠采購。而不同于臺廠專注于上游面板制造,日韓面板廠商還掌握終端品牌資源,那國產彩電業者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液晶面板占整機成本的70%,日韓液晶巨頭一直采用‘面板利潤補整機’的戰略來抵消掉國產平板電視的成本優勢。”前述康佳人士告訴記者,當2007年液晶面板供不應求時,三星、LG等面板巨頭都優先將面板自用,并訂購了友達、奇美等臺灣面板公司超過40%的面板,迫使中國彩電企業拿著錢滿世界買高價屏。而此次遭遇全球經濟寒冬后,三星、LG等一面減產提價一面封殺臺灣屏,想藉此重創臺灣和大陸的液晶企業,這次兩岸液晶企業抱團其實也是被日韓逼出來的。
不過讓國產彩電廠商欣慰的是,日益嚴峻的市場狀況也客觀上加速了海峽兩岸液晶產業向縱深合作的步伐。今年初,國家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完善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重點扶持6代與8代面板生產線的建設”,各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爭相把建設高世代線的報告呈交給工信部。
2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是政府首次以文件形式牽頭發展平板顯示產業,是繼家電下鄉后對國內彩電產業的又一利好推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