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每度1.09元之爭
在近時期光伏產業一定要把技術先導放在首位,也即在推動產業進步時應該集中在轉換效率的提高,每瓦用硅量的減少以及光伏產業的規模增大。從而提高我國光伏產品的質量及降低成本和處于國際的領先地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5877.htm至于第三條與國家財力相符。現階段由于多晶硅價格已從每公斤480美元下降到80美元,預計今年底有可能下降到50美元,己經觸及中國大多數多晶硅企業的底線,也即財務平衡點。因比業界把一切希望寄于囯家重新啟動光伏補貼政策來解救目前的困境。思路是對的,但是必須與國家的財力相符合。
因為國家總有“有所為,有所不為”及僧多粥少的矛盾。積以往的經驗,國家總有眾多的矛盾需要平衡,如與煤電,風電,核電等。因此未來的補貼政策總是受限,恐怕達不到企業的期望值。另外的方法是能帶動民間資本的投資。然而任何投資行為都以盈利為目標,中國光伏產業的高盈利時期可能已經過去,未來的前景還不太明朗,由此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究竟國家能拿出多少錢來補貼光伏產業,至今仍是個謎。總的思路是逐漸提高現有用電的費率,然而依專款專用方式來補助各種新能源的發展。如06年曾有過每度電費率提高2厘錢的方案,即每年約有50億元的額度。如果依每瓦補助20元計,真正能落實到光伏產業可能僅20-30億元,即每年規模為100-150兆瓦。如果在此基礎上可能再提高5倍,至每度電提高1分錢,那么擴大內需安裝光伏發電的效果會好許多。
所以對于國家的補貼政策,要有正確的理解。它永遠不是為了解救企業的困境,而是在困難時期給企業一個小支撐點,讓企業繼續依靠自已的能力而站穩,未來實現不再需要這個點。任何時候的政策不會象是棵樹,讓企業可以靠著它而生存下來。
顯然,目前除了國家這一塊之外,還有各級地方政府的相應補助。據以往的經驗不可小視。
由于各級地方政府的熱點不盡相同,對于光伏產業的發展可能會更加直接及有效。如近期內蒙古首先提出相應于中央的政策1:1的補助等。
結語
敦煌10兆瓦光伏發電招標,僅是個引子,從中引出不少問題,也十分正常。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史并不很長,從政府,地方,包括企業等各方面都缺乏經驗,因此也不能期望什么問題都已經一清二楚,從而一步到位。
即便今天的1.09元,僅是階段性的意見,未來還需要實踐來檢驗,也不可能就此決定了中國光伏產業的命運。
不管如何,上述三個原則的精神是積極的,盼望中國光伏產業能少走彎路,而持續的大踏步的進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