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下中國IC設計業如何轉危為安
2007年底,中國半導體協會設計分會理事長王芹生曾經預測指出:“2008年是中國IC設計產業的分水嶺,在投資高峰(2004年左右)的四年之后,很多公司是死是活,2008年就會見分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5214.htm果然,2008年底至2009年初,受全球半導體市場價格疲軟的影響,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IC設計產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2008年中國IC設計業雖然仍實現了4.2%的正增長,但與2007年21.2%的增幅相比,增速也出現大幅下滑。
增速下滑之外,更令人擔心的則是,在經歷了2004~2006年的狂熱后,風險投資(VC)對中國IC設計產業的關注度2007年后也迅速降溫。根據市調機構ThomsonFinancial的統計,2004年VC對中國IC設計產業的投資總額為3.1億美元,2005和2006年都約為2.1億美元,2007和2008年分別為0.79和0.90億美元,雖然投資案數量基本穩定,但單筆投資額卻大幅下降。尤以展訊在2007年6月的艱難上市為代表(信心不足的投資者急于套現),標志著VC對“中國芯”投資高潮已暫告一個段落,對中國IC設計產業的關注已經轉移。
這些對于多年來依賴VC資金運行的中國IC設計業來說無疑是殘酷的。根據報出的新聞已能看到,不僅初創型公司,即使如凱明、鼎芯、凌訊、復旦微納、上海安凡、北京新岸線、上海龍晶、鳳凰微電子、互芯集成、智多微電子等一批業界知名IC設計公司也受困于前景暗淡、產品研發失敗和資金斷裂,在2008年出現倒閉、出售和裁員等情況。由此,市調機構iSuppli公司甚至預期,未來兩年至少將有100多家中國IC設計公司消失。中國IC無廠設計產業必將出現兩極分化,可能約有50家企業取得成功,其余的則在掙扎求生。
事實上,中國IC設計業出現當前的危機也是其來有自,在宏觀經濟狂熱的2006年和2007年,中國IC設計業的問題就已經顯現。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02~2006年國內IC設計業銷售收入由2002年的21.6億元擴大到2006年的186.2億元,4年翻了3番,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71.3%,為同期全球最高。但自2007年開始,國內IC設計業整體發展速度明顯放緩,同時導致中國IC設計業深層次矛盾日益暴露:小公司做不大,大公司做不強,產品單一化,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在經歷了5年從政府到民間的熱情追捧與大規模投資之后,中國并沒有打造出一顆強大的“中國芯”,而恰時襲來的金融風暴卻對本次行業危機起到了一種催化劑的作用。
缺乏可持續競爭力的“中國芯”
地處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再加上大量資本(海外VC民營資本政府投資)、人才技術(硅谷海歸)、利好政策(各級政府稅收土地資金支持),中國為什么沒能催生出一批做大做強的IC設計公司,反而逐漸步入冬天?
從三個方面,我們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從大環境上看,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逐步進入成熟期,雖然IC產品的總產量和總銷售額會繼續增加,但利潤率卻一定會不斷下降,半導體勢將成為一個微利的產業。市場和價格競爭將日趨激烈,而處于此一時期的中小公司的生存況狀必將越來越艱難。
具體到中國市場,大多數設計公司更是集中于需求量較大的消費IC領域,扎堆現象嚴重,市場競爭自然因變得異常激烈。互相壓價,惡性競爭的結果使多數企業的規模化程度都不高。就長期來說,這對提高公司競爭力是非常不利。再加上消費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性,對產品集成度的要求非常高,中國初創公司又普遍面臨IP積累不足,整合集成能力不強等問題,進而導致國內IC設計公司在產品更新上疲于奔命,加劇了生存的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