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LTE的三種策略選擇
至此,全球關于后3G的技術走向已經聚集于LTE。多數移動運營商承諾,在某一階段將推出LTE,但通往LTE之路實際上不止一條,選擇哪一條路取決于許多因素。諸如運營商的網絡結構、對高數據容量和峰值數據速率的具體市場需求、可獲得的頻譜許可證以及隨LTE引入時間與策略而變的管制環境等。目前來看,如何通往LTE,運營商可能有三種選擇。一是按部就班,從HSPA向LTE逐步演進;二是跨越一步,直接跳到LTE;三是觀望等待,適時出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3376.htm二、從HSPA向LTE演進
先從HSPA向HSPA+演進,然后再向LTE演進。這是一種比較穩妥的選擇。采取這種選擇的運營商主要考慮到LTE可能會比預期來得更晚,認為LTE變成主流技術至少需要5到1 0年時間。但是,面臨日益增長的無線數據業務,不能坐等。所以,先從HSPA向HSPA+演進,把速率提高到21Mbit/s左右,并加以充分利用,不失為一種比較穩妥的選擇。
從標準的角度看,HSPA+的版本7和版本8都已標準化,并與現有基礎設施后向兼容,不像目前的LTE還沒有完全標準化。版本8的HSPA+已具備諸如6 4 QAM和MIM0的技術特點(版本7沒有),而且HSPA+不要求新的頻譜或全新的設備,主要是軟件升級,對現有的系統架構不需要有較大改動。而LTE的設備初始成本則較高,從性能方面看,HSPA+也不錯。在小區信噪比很好的條件下,其高階調制(HOM)技術可以把下行峰值速率提高50%,上行提高100%,分別高達21Mbi t/s和11Mbi t/s。
HSPA+還有一些平時不大引人注意的特點,例如CPC(連續分組連接),有可能使VoIP的容量加倍,并節省設備功耗。增強的小區FACH(前向接入控制信道),能把FACH的數據速率提高到大于1Mbit/s。對下行鏈路的2層優化,能提高有效的數據吞吐量。雖然這些特點不如MIM0那么明顯,但它們確實能增強系統的性能。
采取這種選擇雖然比較穩妥,但考慮的過渡周期必須相對較長,否則作二次投資是否值得就是問題了。另外,對HSPA+也需要加以更細的考察。例如,理論上HSPA+也可支持2x2 MIM0,但這要求對天線和發射機作一些硬件改變。況且,目前還沒有進行過廣泛的現場測試。至今所看到的MIMO性能結果都是基于仿真或極有限范圍內的試驗。MIM0的真正性能需要在宏小區的環境內予以測試觀察。又如,終端設備的可獲性也是一個問題。為了支持HSPA+需要新的芯片,但目前業界對此反響不大。只有Sierra Wireless最近聲稱,它將與Telstra,Qualcomm及Ericsson合作,為TelStra的NextG網絡開發HSPA+終端。
目前,明確表示先發展HSPA+,后向LTE演進的移動運營商有澳大利亞的TelStra,它已經為它的NextG業務部署了HSPA+。新西蘭電信也準備部署HSPA+。馬來西亞的移動運營商Maxis Communications也對這種選擇進行了認真的評估。
三、盡快直接跳到LTE
2007年,在3G大規模商用和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驅動下,多數移動運營商聲稱,其無線數據業務增加了6到14倍。有些運營商感到,若移動數據業務繼續向大眾市場滲透,3.5G網絡將難以支持,HSPA向HSFA+的升級也不足以應對在全球3G網絡上的大量無線數據流,即便HSPA+終端可大量供應也無濟于事。
何況,HSFA還面臨嚴重的覆蓋問題。因為隨著數據用途的日益增多,原來的小區吞吐量不夠大,迫使移動運營商不得不通過小區分裂來處理急劇增加的負荷。甚至連原來為話音和低速數據設計的回傳網絡也不敷使用。這意味著移動運營商必須投入比引入MIM0多得多的資金來進行小區分裂和網絡升級,以應對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而回傳網和核心網的升級成本都是很高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