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忘卻西門子的明基重塑
“ 如果不是2005年6月7日接手狀況不佳的西門子手機,并且在此后的18個月拼命向西門子輸血超過8億歐元,明基也不會出現持續的蟄伏。”這是《商業周刊》亞洲版上的評論。實際上,明基收購西門子,被很多MBA教材視作典型案例,拿來與聯想收購IBM電腦做對比。殊不知當年IBM在與聯想碰頭之前,通過金融中介第一個碰頭的卻是明基,可明基掌門人李焜耀卻放棄了通過IBM拿下電腦市場,卻在此后選擇了西門子手機,以此來邁出明基的全球化步伐。可誰也沒想到的是,西門子手機存在著無法挽救的先天問題,加之德國勞工制度的抵觸,直接扼殺了明基通過快速收購壯大自己的野心。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在2008年初撰寫的一篇感言充分表達了對此的無奈,他寫道:“亞洲的消費型、成長型品牌,要收購融合一個歐洲‘汽車文化’式的老品牌,困難超乎想象。”實際上,內地的 TCL在收購湯姆遜的問題上,也與明基遇到了同樣問題,公司地域文化和管理觀念上的巨大鴻溝,很多時候不是簡單拿巨額現金可以彌補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8191.htm這次不成功的收購,絕對令明基元氣大傷。在2005年以前,臺灣地區創立的IT制造品牌,只有華碩領先明基,當時微星電腦的筆記本產量不過26萬臺,明基能夠超過30萬臺。而3年之后,明基依舊徘徊在30余萬臺的水平,微星已經突破了100萬臺。在掃清西門子事件的陰霾后,重振明基,成為了迫切要務。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很是誠懇地說道:“為了做世界品牌,明基爬了一座很高的山。我們那時覺得自己身強力壯,所以就開始從崎嶇的小道上走捷徑,但最后發現捷徑連接著懸崖絕壁,風險太大,而且繼續前行會體力不支,這時候我們只能回原來的路。但是我們并不是要下山,而是要尋找另外的路,繼續攀登。”實際上,整個明基友達集團在2007年總營業額依舊高達220億美元,調整產品利潤戰略與重塑品牌含金量才是關鍵。如何讓明基徹底走出西門子事件的陰影,如何在勞動力和原料成本上漲期保持中國制造的競爭力,為此本刊專訪了明基中國新任總經理洪漢青。
三聯生活周刊:很多人都關心明基在收購西門子手機的案子上,到底虧了多少,對于整個明基的影響有多大?
洪漢青:純粹現金上虧了100多億元人民幣,還有不少生產材料庫存問題上的影響。損失是有的,不過并沒有傷害到明基的根基。當時整個集團的狀況很不好,制造液晶面板的友達直到2007年初才盈利,明基和主導制造的佳士達一直不掙錢,整個集團處于大失血的狀態。如果當時友達狀況能再提前好一點,李焜耀也可能還會堅持對西門子的輸血支持。2001年從宏碁分離出去后,明基發展得始終很順利,沒能吃下西門子手機,也算吃一塹長一智的閱歷積累。
三聯生活周刊:你接替曾文祺管理明基電通中國公司,籌劃如何扭轉明基的局面,如何重塑BenQ品牌?
洪漢青:在2005年接手西門子手機之前,明基曾經運轉得很好,在液晶顯示器領域市場份額達到了16%,僅比三星差一點點。筆記本電腦的市場份額也能列在第9位。購并西門子吃掉了很多資源,增長勢能被消耗掉了。明基需要重新調整組織架構,不能僅僅依靠液晶顯示器的市場地位,必須重振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外設,并且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重返液晶電視市場——要知道在臺灣地區,明基電視銷量不比索尼差。西門子事件對于明基品牌的傷害確實不小,尤其是在歐洲和中國,很多人都懷疑過明基品牌。我們需要用明基在設計和品質上的優勢,逐步重塑BenQ品牌的含金量。
三聯生活周刊:明基董事長李焜耀曾經提出過上市計劃,現在計劃進展得如何?
洪漢青:原來的計劃是3年內上市,可這項計劃受到了西門子事件的很大拖累,資金流和產品戰略都深受影響,時間表可能要拖到2010年以后了。我們董事長李焜耀也很著急,而上市的目標地點還沒有確定,肯定會在大中華經濟圈內的股市。
三聯生活周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正在悄悄消耗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的原始優勢,尤其是蘇州,人力和原材料的成本壓力要大于珠三角地區。你們如何保持中國制造的競爭力?
洪漢青:2007年明基就進行了拆分,制造部門獨立成了佳士達公司,而明基品牌將獨立存在。基本上是親兄弟明算賬,用最穩妥的成本策略來調配資源。中國制造還是有優勢的,需要在設計能力和群體效應上再優化。以往明基的產品都來自自己的工廠,未來將不僅僅只是由佳士達來OEM制造,也會出現其他OEM廠商的身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