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投資引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圈定"五大領域
記者昨日獲悉,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今年將按照國務院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要求,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的修訂工作,并盡快完成“工業設計產業政策”的制訂和發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7409.htm據了解,工信部將綜合運用國家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調整資源配置,引導社會投資方向,規范企業經營行為,促進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目標。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侯世國昨日表示:在引導投資方面,“要‘有保有壓’,引導投資向三農、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社會事業等五個重點領域傾斜,同時要嚴格控制‘兩高’行業生產能力的盲目擴張。”
亮明產業政策方向
專家認為,這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以來,首次站在社會的視角來談促進工業發展,也是該部相關負責人首次對產業政策表態。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對記者表示,這意味著國家不再就工業談工業,而是用更廣闊的視野,站在社會的角度來談促進工業發展。
曹建海分析,三農如果發展不好,工業就會失去發展的基礎和市場保障,應該說,工業有一半的加工對象是農產品,尤其是輕工業。近年來的工業進程中出現了以損害三農利益為代價的發展勢頭,“引導投資向三農傾斜是很好的方向,真正要救的是三農。”
曹建海說,目前看來,“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性)產業和簡單加工貿易是沒有出路的,最重要的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且我們的能源和資源儲備已經無法支持工業以傳統模式發展下去,所以要堅持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及自主創新。
經濟增速或受影響
從投資來源來看,曹建海認為,投資三農和社會事業更多地需要政府的財政投入,企業的作用相對來說較小,這樣,工業企業就要在節能減排及自主創新等方面多下工夫,積極創新技術、尋找新市場。
有業內人士指出,引導投資向五個重點領域傾斜,從產業調整和技術進步的全局來說是比較有利的,但上述五個領域從短期來看,經濟效益都不如 “兩高一資”行業。那么,這樣的產業政策調整方向會否在地方遇阻?
曹建海認為,從產業政策的方向來看,即使地方政府出于短期經濟效益考慮,主張某個項目上馬,但如果不能獲得發改委、工信部的支持,地方政府也不能左右大局。同時,按照這個思路發展,對地方經濟的長遠經濟發展來說也是相當有利的。
下半年宏觀調控的目標調整為“一保一控”,在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下,投資導向的轉變很可能會給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關鍵在于保增長需要培育新的動力。投資三農、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就是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暫時來看,可能經濟增長速度不能保證像過去那么快,但可以肯定的是,經濟增長質量要比過去好。”曹建海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