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嘗試 長三角通信運營業一體化再起步
“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最快的是交通行業,然而,我個人認為,目前通信運營行業一體化的產業社會條件已經具備,但缺少的是市場化程度。”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坦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4665.htm作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地區的城際日流動人數超過220萬。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局長姚士成表示,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快,區域內人員流動增加,繼而帶動了跨地區通信需求大幅增長,要求實現通信一體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事實上,長三角的通信一體化概念已經提出多年,但在外界看來,完整意義上的通信一體化體系尚未建立。
6月20日,滬、浙、蘇等地的電信運營商在“長三角信息通信發展論壇”上紛紛表示,將現有政策的基礎上,推出一些實質性的舉措,加速長三角通信一體化進程。
楊建文認為,通信、金融等行業,應該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發揮行業先行效應,成為一體化發展的重點突破口。
三年嘗試
對于經常來往于江浙滬三地的私企老板與商務人士而言,最希望解決的就是兩個問題:一是交通,二就是通信。
長期以來,高額的手機漫游費與日益便捷的交通發展顯然不成比例。在長三角地區,短短三小時的路程,
異地使用手機的費用就要翻好幾倍,這與發達的“三小時都市圈”概念形成巨大的反差。
2006年出臺的《長三角區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規劃》中曾指出,要引導主營移動通信企業開展長三角移動通信一體化的可行性研究,促進構筑區域移動通信一體化網絡,實現區域移動通信“同城效應”。
當年1月18日,上海、浙江、江蘇三地的聯通公司同時推出“長三角商旅卡”。聯通的做法是,打破行政區劃的概念,實現區域內統一的通話費率,用戶在長三角區域的漫游資費統一為漫游加長途共0.40元/分鐘。
聯通此舉被業內人士看作是長三角通信一體化的第一次試水。此后,其它運營商也已開始一體化的嘗試。浙江移動曾推出浙江-江蘇一卡雙號業務,一張SIM卡上可以同時開通浙江移動號碼和江蘇移動號碼,可以大大降低浙江、江蘇兩地的漫游資費。
現實與期待的差距
“從技術上、網絡上看都不成問題,目前主要的問題是來自現行行政區劃分所帶來的‘硬’約束。”有運營商內部人士認為,盡管幾家運營商都推出了相應的一體化舉措,但與社會的廣泛期待還有距離。
據記者了解,上海聯通推出“長三角商旅卡”就曾經歷了非常艱巨的審批過程。這項業務從提出到最后成形經歷了半年的時間。在三地聯通形成了方案之后,先要交由聯通總部的審批;通過后,由各地聯通分別報到當地通信管理局審核;最后,再由各地通信管理局上報到信息產業部進行審批。并且各地公司的計費和結算模式也需要進一步調整。
楊建文認為,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區域競爭開始升級,這種競爭整體上推進了整個中國的發展,但現在它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導致了不同的游戲規則在不同區域中同時存在。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通信企業來說,為了推動、適應長三角一體化,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應該協商成立一個協調機構,來應對長三角一體化經濟發展的形勢,“必須探索建立超越部門利益乃至單一行政區域利益的一體化協調機構,才能破除當前的壁壘”。
“每年都有新舉措”
該業內人士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通信企業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立協調機構的基礎上,應該對服務提供、資費結算、管理協調等進行調整。
事實上,有關電信運營商都已經推出了各自的長三角通信一體化舉措。中國電信在長三角正式啟動“無線寬帶”省際漫游業務。江蘇、浙江、上海的中國電信無線寬帶用戶只要在原有的寬帶賬號后增加相應后綴,就可在三地的“無線寬帶”覆蓋區域內享受互聯網接入服務。
移動方面,在浙江、江蘇移動一卡雙號的基礎上,上海移動也于近期推出長三角異地一卡雙號服務。一張SIM卡上同時開通上海移動號碼和外地移動號碼,用戶可通過一定設置,在不關機、不換機的條件下進行軟切換。
聯通方面則有“長三角商旅卡”以及針對高端客戶的跨地區服務。在網絡維護上,三地聯通建設部門建立了聯席會議機制,交換小區基站數據,協商解決邊界漫游問題等。
有運營商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給電信運營業帶來了第一個很大的機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然帶來區域內人員流動性的增加,繼而將帶動跨地區通信需求較大的增加”。也就是說,長三角區域如能真正實現通信一體化,比如取消區域內漫游費,將會極大地拉動長三角地區用戶的總體話務量,而話務量的提升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取消漫游費帶來的損失。
不過,運營商方面對此問題則不盲目樂觀,有運營商內部人士認為,在目前的體制下,“每年都有新舉措,并能具體落實,就已經很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