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界動態 > 二炮地質監測"機器人"首次亮相地震災區發揮奇效

        二炮地質監測"機器人"首次亮相地震災區發揮奇效

        作者: 時間:2008-06-13 來源:儀器儀表信息網 收藏
             七天排除老鷹山高海拔堰塞湖險情,二十天打通“頭上懸石、腳下深淵”的墩秀公路。第兵副參謀長王治民今天說,工程部隊安全高效排除“險中之險”,打通“難中之難”,”功不可沒。

          在安縣墩秀公路最危險的“老虎嘴”路段,第兵工程設計所所長趙汝斌、副所長張晨峰、道橋工程師王然江,正各自專注地盯著筆記本電腦屏幕。身旁“站”著的,就是由結構監測系統、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和地表裂縫變形監測系統構成的點、線、面全方位立體智能地質測量“”。

          從遠處看,支在三角架上的“”形如羅盤。近前一看,“羅盤”里卻有一只多棱鏡“眼睛”,一刻不停地上下左右360゜旋轉。電腦屏幕上,一處處山體表面模型不斷變換。通過連續觀測,地質變化趨勢一目了然。

          在張晨峰身背的箱子里,還裝著一堆拳頭大的“眼睛”。他說,這些“眼睛”都是高精尖光學儀器,把它安到哪里,“機器人”就能看到哪里。他輕點鼠標,瞬間打印出四張“環幕照片”和“點云全圖”,竟然比數碼相機拍出的圖片還清晰,連山上的細小裂紋都一清二楚。

          多套“機器人”走進第兵工程部隊,如同增編了“智能戰士”,一次次地保證他們在抗震救災戰斗中劈山排險、所向披糜——

          開山劈路有了“偵察員”。 部隊向墩秀公路掘進,前面引路的就是“機器人”。在最危險的“老虎嘴”路段,部隊剛展開作業,“機器人”就發現頭上有一塊十米高、九點七米寬的巨石要滑落,工程部隊立即組織人員排險。

          科學決策有了“數據員”。過去修路挖渠都是靠經驗判斷工程量、強度和工期,數據出入較大,人裝配備不準。“機器人”通過環幕照片和局部云圖,能夠及時準確地勘測出損毀道路和橋梁的地質情況,為制定施工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防危避險的“安全員”。六月九日,工程部隊在海拔上百米的老鷹山堰塞湖挖渠排險,正好遇到一次余震。“機器人”發現一側山體半小時之內動了九厘米,而且速度不斷加快。一百六十多人迅速離開現場。不到十分鐘,山體滑坡四百多立方米,官兵有驚無險。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佛山市| 临夏市| 林州市| 黑水县| 怀远县| 甘孜县| 浏阳市| 尼勒克县| 凤台县| 句容市| 临海市| 东明县| 湘潭县| 当阳市| 安仁县| 永定县| 郑州市| 沙洋县| 政和县| 石景山区| 永丰县| 额济纳旗| 张家川| 安塞县| 增城市| 固阳县| 平罗县| 信阳市| 柏乡县| 安化县| 峨边| 进贤县| 昌黎县| 分宜县| 琼海市| 普兰县| 司法| 法库县| 杭锦旗| 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