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抬高門檻重新認定 高科技企業遭遇"高新"沖擊波

        抬高門檻重新認定 高科技企業遭遇"高新"沖擊波

        作者: 時間:2008-04-3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收藏

          最近,市科技和信息局的工作人員正為企業的認證而發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2007.htm

          一周前,他們接到了由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的《企業認定》(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及其附件。

          此文件于4月25日在三部委網站上正式公布。

          “我們正在研究具體的執行辦法,總體看政策是收緊了。”4月25日,某官員告訴記者,“能通過新‘高新’認證標準的企業不會超過60%,其它城市通過率估計更低。”

          但最讓地方官員棘手的是,如何處理此前突擊認證的眾多企業。據記者調查,在《管理辦法》公布前的2007年,上海、等地沖刺認證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而稅務部門的參與將使得此次認證更為嚴格。有業內人士分析,與相關的生產性企業預計將受到更大沖擊。

          不管具體認證工作如何安排,眾企業很快將體會到稅收優惠收緊后的陣痛。

          抬高的門檻

          按照今年1月1日實施的《企業法》規定,在“兩稅合并”之后,在中國注冊的企業按25%稅率上交企業所得稅。與此同時,高新技術企業依舊可以享受兩處“特權”:

          其一是,“已成立”的“需要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其二是,“5+1地區”(五個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內“新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還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定期稅收優惠。

          要享受以上兩則特權,則必須滿足此次頒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的具體規定。

          具體條件包括,首先必須滿足兩個要求:一是在中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注冊,對其主要產品(服務)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二是產品(服務)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八大重點領域。

          達到以上兩大要求的企業,還必須滿足三個“硬”標準:一是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二是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符合要求;三是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

          此外《管理辦法》指出,針對企業的研發組織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自主知識產權數量、銷售與總資產成長性等指標將在后續制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中另行規定。

          深圳市政府相關法規部門人士向本報解讀新標準時指出,和過去的地方認證標準相比,現在的政策收緊之處主要體現在“研發收入占銷售收入比例”一項上。深圳市2007年修訂的《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規定,“企業每年用于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占本企業當年總銷售收入的1%以上”,而《管理辦法》將該比例最低設定為3%,新創立的、規模較小的企業要求更高。

          “財稅部門將參與到企業的認定當中,所以總體執行上會更為嚴格。”該人士說。

          “重新認定”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并非新鮮事物,而《管理辦法》的出臺則給上海、深圳等地主管科技的官員們帶來了巨大的困惑。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根據國家產業政策,以及“兩稅合并”前的稅法規定,經各地政府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就可以享受15%和“兩免三減半”等各種稅收優惠。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工業用地、戶籍管理等政策資源上享受優待。

          根據深圳市《2006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06年底,深圳市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05家。深圳市政府人士透露,趕在《企業所得稅法》正式實施前,深圳市2007年又加速認證了一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從而使獲認證的企業總數達到約3000家。

          “這么多已經認證的企業,是作廢并重新進行認證,還是逐漸過渡,現在還沒有想清楚。”該政府人士說,“重新認證”波及面巨大,由此帶來的審計等工作亦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事實上,在處理存量“高新技術企業”的問題上,深圳并不是包袱最沉重的地區。

          記者查詢了上海市科委官方網站發現,僅2006年上海獲高新認定的企業就達2542家,而2007年上半年又增加了252家。而據各地科技系統的不完全統計,上海市歷年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突破上萬家,排在各市之首,并成為各地“追趕”的“榜樣”。

          另外,江蘇省科技廳公開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底,江蘇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達5286家。

          在一定程度上,過去幾年中,各地政府對本土“高新”認定的追求,已經客觀上形成了賽跑之勢。

          而據前述政府人士介紹,《管理辦法》對各地政府過往“高新”的沖擊,最致命的地方并不在于標準的高低,因為根據《管理辦法》所提出的各項硬指標,包括“研發人員所占比例”,“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例等”,都可以在各地此前頒布的相關規定中找到蹤跡,新標準僅是“稍微收緊”



        關鍵詞: 高新技術 深圳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长市| 广安市| 兴海县| 梨树县| SHOW| 军事| 遂宁市| 梁山县| 象山县| 河源市| 渭南市| 鹤岗市| 通化县| 大埔县| 新余市| 宜春市| 鱼台县| 遂川县| 宜阳县| 九江县| 鹿邑县| 上饶县| 建宁县| 呼玛县| 万全县| 尼勒克县| 武川县| 山东省| 新河县| 江孜县| 湖州市| 禄丰县| 招远市| 南郑县| 黑龙江省| 辰溪县| 乐至县| 叶城县| 武威市| 宁晋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