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視正式商用的美麗與哀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79440.htm
手機電視產業化的受益者不只是廣電和電信,它將催生一個巨大的新興產業,然而,廣電和電信的“各自為政”以及高昂的成本也使這個新興產業的商用前景充滿變數。
“試一試,用手機看電視。”這是近日出現在CCTV-2上的一句廣告語,廣告中,幾位知名主持人各持一款寬屏智能手機,向觀眾介紹用手機看電視的好處。
手機電視離我們近在咫尺,中國已向世界承諾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式開始商用。作為一種“三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融合的新媒體,手機電視的誕生不過短短四年,但起步較早的歐美、日韓等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并且用戶數量正在成倍增長。而在國內,3G時代的臨近催生了手機電視的巨大商機。
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市場潛力,近兩年來,廣電和電信兩大部門一直在爭奪手機電視話語權。其實,手機電視產業化的受益者不只是廣電和電信,它將催生一個巨大的新興產業,然而,廣電和電信的“各自為政”以及高昂的成本也使這個新興產業的商用前景充滿變數。
產業鏈上的商機
2007年的一個IT博覽會上,信產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丁文武表示,一旦移動電視產業啟動,對于電視節目的增值、細化以及下游的電視手機研發和制造,必將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這條產業鏈上不只有廣電和電信,還包括芯片制造商、節目內容提供商、移動終端制造商等等,而相關的軟件設計、技術專利申請都可能產生新的商機。
在國內市場上,諾基亞、索尼愛立信、摩托羅拉等國際廠商早已經先后推出基于不同標準的多款電視手機產品,國內終端廠商聯想、中興、華旗資訊、摩托羅拉、UT斯達康、長虹、德信無線等也都加入到手機電視的大軍中。凌訊科技公司推出了可量產的DMMB-W芯片,新岸線公司也推出了編號為NF9001的手機電視專用芯片。現在,已經獲得國家標準委員會關于手機電視國家標準“提名”的國產標準包括:廣科院的CMMB、清華的DMMB、北京新岸線公司的TMMB、華為的CMB和中國標準化協會的CDMB等,基于這些標準的芯片及移動終端產品也紛紛誕生。
而除了廣電之外,傳統的SP、CP都可能成為手機電視的內容提供商。由于手機電視業務中含有大量的流媒體視頻內容應用,通過移動運營商為手機電視用戶們提供豐富多彩的視頻片段,將是傳統SP、CP們大展拳腳的方向。視頻網站的領頭羊YouTube已經計劃為美國部分手機用戶發送精選的十大最流行視頻片段,眾多以YouTube為榜樣的視頻網站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此外,手機電視還拓展了廣告商的營銷渠道,手機電視節目將成為手機廣告的重要載體,根據用戶個性信息,手機電視還可以針對用戶需求配對廣告。同時,由于用戶能夠參與互動,手機電視還可以針對性推出更多類似“超級女聲”的交互式電視節目,而用戶的介入也將產生付費節目等增值業務。
雙重障礙
盡管前景廣闊,但手機電視的商用并非一條坦途。
2007年歲末,正在進行中的手機電視國家標準制定工作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國家標準委員會原定于2007年11月14日開始手機電視的國家標準測試,國家廣電總局的方案卻突然缺席,與此同時,原本擔當評委機構之一的國家廣電總局廣播科學研究院也拒絕參加,導致標準的制定暫時擱淺。
廣電此次給標準制定工作施壓,無非是希望廣電的標準能勝出,從而掌握主動權。電信行業掌握著移動終端,而廣電則擁有大量節目內容,在關鍵性的手機電視標準問題上,信息產業部與廣電總局一直未能達成共識。而這種內容與渠道脫節的情況,也使得移動運營商及廣電機構“各自為政”,打造各自的手機電視業務運營模式,這在某種程度上延緩了手機電視的商用進程。
其實,在歐美、韓日等通訊技術發達、3G建設領先的國家,已經形成兩種不同的手機電視商業模式。比如韓國的SK電訊公司(SKT)負責提供手機網絡平臺,而廣播服務商采用衛星網絡實現手機電視內容的輸送,為手機電視提供電視、電臺共40個頻道的節目;美國的Sprint則是移動運營商和SP合作模式的代表,Sprint主要負責網絡的優化建設、計費、用戶認證等,而SP則提供MSNBC、ABC等廣播電臺的節目;此外,日本也普遍采用移動運營商和電視臺合作的形式,但電視臺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更加強勢,即移動運營商提供終端網絡,而電視臺提供免費內容并運營網絡。可以看出,無論廣電還是電信主導,二者的合作都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中國移動已經加強了與內容提供商的合作,先后與上海文廣、央視國際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達成合作協議,2006年還收購了鳳凰衛視19.9%的股權,盡管已經做出了合作的嘗試,但兩者目前仍沒有真正實現業務融合。如果2008年手機電視的歸屬權依然不能確定,融合的路會更加艱難。
除此之外,資費問題也是影響手機電視普及的關鍵。如果以移動網絡的傳輸速率來傳送電視節目,并按照數據業務流量計費方式來收取費用,按照現有的資費方式,要看手機電視,至少要付兩筆費用,一是手機上網的流量費用,二是支付給節目內容提供商的費用,這種高昂的增值服務費用并不是當下多數手機用戶所能承受的。而且,移動終端的成本也是問題,手機電視業務的承載終端必須是配置較高的智能手機,而該類手機的市場價格普遍較高,新上市機型的平均價格在3000元以上。另外,現有終端多采用鋰電池,電池容量大約僅可支持2小時以內的手機電視業務,手機電視將影響到用戶的正常通話。對于龐大的手機用戶群來說,究竟能有多少用戶會專為一項昂貴的業務而更換已有的手機還很難預料。從全球移動通信運營商的經驗來看,只有在某些功能成為移動終端的標準配置之后,這些功能支持的業務才會得到廣泛的應用,最典型的就是多媒體短信服務(MMS)。當大多數手機都是彩屏并有GPRS功能后,MMS業務才開始成規模增長,手機電視能否普及還是要看終端廠商的態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