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七大熱點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分析
(一)集成電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79055.htm世界集成電路市場近年來保持穩步增長,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的數據,2007年市場銷售值為2194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7%,預計未來幾年仍保持一位數的增長態勢。集成電路市場具有明顯的區域性,亞太地區尤其是日本一直是市場增長的重點區域,目前占世界整體市場份額的最大部分,但其增長速度已經趨緩;歐洲保持穩步增長;美國市場疲軟,呈現下降的態勢。從企業角度上看,世界主要市場被業內巨頭所瓜分,60%以上的市場份額來自于20強企業,其中世界集成電路兩大巨頭英特爾與三星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高達20%。

注:2007~2009年為預測值,括號內數字為對上年增長率。
數據來源:WSTS,2007年11月
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向亞洲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轉移已經持續了數年,其中中國大陸是投資轉移的重點之一。2007年,英特爾公司在中國大連25億美元的投資項目,更把這一投資轉移趨勢推向了高潮。在產業模式上,新興的無芯片工廠(Fabless)與芯片代工廠(Foundry)模式已大獲成功。近期,一些大型IDM廠商開始與Foundry加強合作,將自己的部分產品委托給后者加工生產,這種被稱為輕晶圓廠(fab-lite)的全新產業模式正在悄然出現。
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主線一直體現在設計線寬的不斷縮小上。2005年,90nm設計線寬的集成電路產品開始上市,基于90nm/12英寸的生產線正式開始進入量產階段,集成電路技術的總體水平自此跨入了全新的納米時代。2006年,在90nm產品逐漸增多的同時,基于65nm技術的集成電路產品相繼出現。2007年,各類60nm~65nm水平的DRAM、FLASH、ASIC、FPGA等電路產品已經大批量生產,45nm工藝技術的成熟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多類產品開發成功,商品化產品開始進入市場。作為45nm之后的32nm技術,近期也取得了進展。集成電路專用設備是實現產品制造的必要保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光刻設備,近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總之,當前集成電路總體技術水平表現為:65nm技術已成熟,45nm技術基本完備,32nm技術繼續前行。
在納米級集成電路加工技術的支撐下,集成電路產品正從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集成度107~109)階段向極大規模集成電路(GLSI,集成度109以上)階段邁進。CPU作為最具有代表性的集成電路產品目前已經進入了多核時代;FLASH是半導體存儲器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品種,主流產品為8Gb~16Gb,研發水平達到64Gb;DRAM主流產品為1Gb,研發水平達到4Gb;ASIC產品發展速度趨于平緩;可編程器件正在興起;SoC產品發展迅速。
集成電路在進入納米時代后,總的發展特點是穩步前進。雖然將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技術發展步伐不會停止,并向著集成電路的物理極限前進。
從集成電路產業鏈角度來看,全球集成電路設計業和封裝測試業發展態勢良好。在芯片制造領域,全球12英寸生產線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底,全球12英寸生產線約30條,其中我國臺灣共10條,美國約7條,韓國3條,新加坡、日本和歐洲等共計約10條。目前,我國大陸已投產的12英寸生產線共3條(包括2007年12月新投產的中芯國際上海生產線),另有2條正在建設中。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經過近幾年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設計、芯片制造和封裝測試三業并舉、較為協調的發展格局,設計業和芯片制造業在產業中的比重顯著提高,2006年三業產值所占比例為18.5%∶32.2%∶49.3%。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集成電路缺乏核心技術,總體技術水平與國外還有很大的差距,產業形態以代工為主,缺乏自主品牌,產業規模小,產品結構滯后于市場需求,集成電路專用設備及材料自給率低,集成電路產業鏈尚未形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鏈各環節協調發展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方向。
(二)軟件
2001年以來,世界軟件產業的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呈現平穩發展態勢。據EITO統計,2006年,世界軟件產業規模達748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6.6%。估計2007年全球軟件產業規模達7946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6.1%。其中,美國、歐洲、日本的軟件產業規模分別為3301億美元、2831億美元、936億美元,占全球軟件產業規模的41.5%、35.6%和11.8%。

數據來源:EITO
軟件從單一產品競爭轉向平臺競爭,各類軟件平臺成為競爭的焦點。為順應網絡發展趨勢,軟件廠商不斷豐富軟件網絡化功能,更多網絡化軟件不斷被推出。通過網絡獲取服務改變著信息技術應用趨勢,更多軟件以服務的方式向用戶提供。
軟件平臺將把用戶所需的功能模塊整合在一起,具有獨立性、開放性、標準化、集成性、可擴展性等特點,可以降低軟件開發難度,提高軟件開發效率,提升用戶的應用水平。微軟、IBM、SAP等大型軟件公司不斷完善其平臺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微軟從桌面開始構建Windows平臺,正在逐步跨越服務器、嵌入式領域,并以其桌面環境為基礎,吸引眾多的獨立軟件開發商、開發人員、硬件供應商、系統集成商開發Windows平臺上的應用軟件,來滿足社會各領域、各層次的用戶需求。Windows平臺已發展成最成功的軟件平臺之一。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促使軟件的研究、開發、應用發生深刻的變化。軟件正從產品轉變成服務,軟件產業正在變成服務業。軟件服務化對軟件產業產生兩方面的重大影響:一方面,軟件的服務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企業將基于互聯網向人們提供軟件升級、應用等服務,近幾年流行的軟件即服務(SaaS)便是軟件服務化的生動體現;另一方面,軟件的商業模式會因此而發生重大變化,目前軟件產品銷售的方式將逐漸被軟件服務方式所取代。未來,軟件服務將逐步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
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軟件發展極為迅速,技術不斷成熟,市場逐步擴大。開源軟件產品已涉及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以及各類應用軟件等諸領域,在應用中與各類商業軟件融合。開源軟件應用也正從網絡邊緣應用向核心商用邁進,充分顯示開源軟件正在逐步成熟,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軟件產業的競爭與融合不斷加強,軟件產業全球性分工的格局日漸明晰,逐步形成以下幾種產業發展模式: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技術與服務領導型、以日本為代表的嵌入式軟件增值型、以印度為代表的外包加工型和以愛爾蘭為代表的軟件本地化開發型。
軟件外包是軟件產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外包業務從客戶服務中心、數據處理、遠程技術維護等企業非核心業務逐漸向高端的業務流程外包(BPO)、商業系統咨詢、結構設計及商務運營等領域拓展,外包服務模式也向在岸開發、離岸開發模式和在岸、離岸結合等多樣化發展。據預測,到2010年,軟件外包總值將達到8000億美元~10000億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