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生也能拿職稱資格”說開去
職稱,是現代從業人員夢寐以求的心結,是多少人為之奮斗一生的人生目標,然而有多少人能夠如愿以償呢?云南省的小學生林澤南,雖然才10歲,他的名字卻一下子被廣為流傳,成為人們交口稱贊的新聞人物,就是因為他通過希賽教育的培訓,開創了中國最小年齡獲得職稱資格的先河。
根據現行各行政企、事業單位的職稱評審政策來看,還是比較嚴格的。一般來說,本科畢業一年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才具有資格參評助理工程師職稱,工作6年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夠拿到工程師職稱,算是最早的了。
林澤南卻以一個小學生的身份參加2007年下半年全國計算機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在程序員資格考試中,取得上午51分、下午48分的成績(合格標準上下午均為45分),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通過國家認證的程序員。根據現今的軟考政策2003[39]文件,只要通過了程序員考試,則就具備了初級職稱(助理工程師或技術員)資格。
編者注:人事部2003[39]文件第十條規定:“通過考試并獲得相應級別計算機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證書的人員,表明其已具備從事相應專業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單位可根據《工程技術人員職務試行條例》有關規定和工作需要,從獲得計算機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證書的人員中擇優聘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取得初級資格可聘任技術員或助理工程師職務;取得中級資格可聘任工程師職務;取得高級資格,可聘任高級工程師職務”。
一、小學生能拿職稱資格,要不要大力提倡?
林澤南這個例子,應該說只是個案,是特例,我們不能只看到他成功的結果,而應該多關注他成功的過程,以便啟示后人。對此,我們該想想,要不要大力提倡?
這里有個提倡和仿效的問題,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一種精神,而不一味仿效這一做法。提倡得當,善莫大焉,仿效失察,后患無窮。據小澤南的父親談兒子的成長過程,總結了一些哲理性語言,值得借鑒和提倡: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因材施教,事半功倍;興趣所在,金石為開;軟考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學習方式。我們要提倡的就是這種精神。
如果是一味模仿,每個家長,不顧自己小孩的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逼著孩子都來學編程,拿職稱,干孩子頭疼的事,想一夜成名或高人一等,那將會人為地葬送孩子的前程,釀成社會的災難。
二、通過軟考拿職稱資格,算不算走捷徑?
通過軟考拿職稱資格,與職稱評審相比,完全是另辟溪徑的做法。即名正言順地符合國家政策要求,又能有效避免職稱評審中的諸多不合理因素,對IT從業人員或相關工作人員而言,是一種獲得職稱資格的最佳途徑。
首先,軟考證書的含金量是相當高的。因為軟考是由國家人事部和信息產業部組織和領導的國家級考試,目的是科學、公正地對全國計算機與軟件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技術資格、職業資格認定和專業技術水平測試。其權威性和嚴肅性,得到社會及用人單位廣泛認同,被稱為中國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和IT考試第一品牌。我國軟考已與部分國家簽定了相互認證的備忘錄,正逐步走向世界。
其次,軟考為IT行業人才培養起到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87年聯考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實施了20年,累計參加考試人數超過200萬人次。
三、職稱改革的趨勢,會不會是以考代評?
職稱評聘在我國已經實施20年了,確實為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論文的價值鑒別,評審的標準。由于評審職稱,還有一個指標的安排問題,同年同專業被評為同級職稱的人,在不同地區、不同單位,水平是相差很遠的。
每年的評審政策和考評細則都在不斷地調整,雖然也有一個量化計分的辦法,但總是脫不開一個“評”字,凡評就容易產生主觀臆斷,凡評就會有感情因素,凡評就會出現人際關系的黑洞。凡評就必須有論文,而職稱評審的論文中,有多少水分,只有天知道。真正有價值的論文確實少得可憐。職稱改革向何處去?
軟考政策改革(以考代評),是全國一盤棋,可以做到客觀公正、標準統一、水平一致,打破那些按地區分單位下指標的陳舊的不合理的章法,充分調動真正有水平、有知識的人的積極性。
目前,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的考試,讓該專業的職稱有了以考代評的好處,英語專業有全國等級考試的經驗,也可以借鑒軟考,在職稱評審方面達到以考代評的目的。
其他所有專業技術職稱能以什么來考?會不會發展為全國性的考試?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大,因為操作起來比較困難。筆者看來,在職稱評審上,能考則考,適評則評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目前不會改變,將來也不會有多大的突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