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中興自主研發的處理器能如華為海思成功嗎?
自研芯片已經很難再建立差異化絕對競爭力了,華為也不例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335.htm那么手機廠商真的需要自己芯片嗎,自己做芯片能取得什么樣的競爭優勢呢?
可以不受制于其他芯片廠商,包括量產時間、價格問題、供應問題等;
與芯片廠商間的談判砝碼,手里有糧有底氣(也可能適得其反,被晾一邊);
器件自足,產業垂直整合,市場競爭彈性空間加大。
上述三點是通用效用,而對于國產芯片而言,更有一層品牌精神力提升的價值,“中國芯”、“自主XX”等,在消費者心目中能夠快速形成品牌認同感。
自研芯片在市場競爭中還有“核武”價值嗎?
1、芯片新生兒,問題是少不了的。任何新生事物的成熟都需要過程,大躍進跨越也需要產品小白鼠,處理不好只會負向加分,又有幾個廠商能夠承受1-2代產品的失敗之痛。新芯一定要找到一個讓用戶嘗試的理由,如果不能在芯片找到單點突破點,如何為產品競爭力加分,消費者如何會買單,對于其他芯片廠商而言,戰略制衡價值又剩幾何?
2、芯片在手機競爭中的砝碼趨勢上在降低。在2013-2015年手機產業鏈教會了消費者看驍龍Inside,在2015年消費者越來越看到同一款芯片從千元到3000元都在應用,配置也越來越趨同。隨著芯片處理性能的過度過剩,消費者對于芯片、核數、性能的關注度在下降。再對比一下PC領域,現在買PC時還有多少人會關注處理器嗎?大多數只會區分到賽揚、i3還是i5顆粒度吧,頻率、核數都恐怕不清楚了。
3、移動互聯網下,同一個品牌特性標簽,消費者往往記不住第二名。當海思、華為卡位了”國產芯”、”科技情懷”標簽的情況下,第二名/后來者的的命運似已注定。
4、對于海思而言,是否“外賣”向第三方供應,取決于海思芯片業務與華為手機兩大業務分與合間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站在華為手機角度上,通過消費海思提升手機品牌的最有效時期正在過去,消費者是喜新厭舊的,必須降低海思這張名片的依賴程度,這不僅僅是為了海思“外賣”,更是趨勢使然。
與其擠破頭擠入手機芯片,不如投身更廣闊的物聯網IOT領域
物聯網領域,芯片按照是否支持移動通信模塊,可分兩類,一類是近距離連接芯片,比如WiFi、藍牙等;另一類是支持移動通信連接的芯片,根據支持速率的差異又可分為2類:
高速芯片,適用于車聯網、視頻監控等大數據高速數據傳輸類的,一般是手機modem芯片的再利用;
低速芯片,2G芯片以及向低速率、低功耗和低成本演進的LTE芯片,從LTE-Cat1 (上行10Mbps/下行5Mbps)向LTE-Cat0(上行1Mbps/下行1Mbps)、LTE-MTC(上行200kbps/下行200kbps)演進。
純粹的藍牙、wifi、zigbee連接芯片而言,技術與參與者都是很成熟的,必要性不大,如果一定要做,那么自研或收購都可以。高速率物聯網芯片與手機modem芯片無異。而LTE-Cat1等低速物聯網芯片尚存巨大缺口,目前僅有若干小廠商供貨,而高通也是2015年10月剛剛發布了9207-1(功耗優化支持Cat1)與9206(支持Cat-M),真正商用要到2016年。這個細分領域,格局未定,機遇仍存,亟須布局。
對于致力于物聯網IoT布局的終端廠商而言,如果能夠基于自研的物聯網終端芯片構建智能生態體系,那幅畫面太美值得好好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