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云計算發展之路解析:落后國外競爭者
時隔三年之后,云計算的炒作熱潮再度來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8170.htm早在2012年,云計算就迎來了行業發展的盛況。彼時,全國大半省市都在出臺云計算規劃,并吸引了一大批云計算企業、資本的關注,宛若云計算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但當時,全社會對云計算認知薄弱,甚至建設數據中心機房都被視為云計算的主營業務,市場需求不足又導致很多資源閑置。最終,2012年甚囂塵上的云計算被主管部門掐滅了虛火。而主要的云計算公司開始依靠中小企業、創業者維持生存。
到了2015年的7月,華為、阿里云、浪潮、金山云等一批云計算公司以堪稱規模宏大的發布會再次掀起了云計算的炒作。三年成長期,讓云計算的市場、技術、產業鏈取得了長足進展,與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一波云計算的浪潮中,省市政府仍然是云計算產業的中心。
兩波浪潮的不同點是,三年前,各地政府扮演了推動云計算的先驅。而三年后,政府已經成為云計算產業鏈、利益鏈的核心環節。
云計算“圈地”
“前幾年推智慧城市,像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項目,每個項目都要自己搞一套云。”7月30日,華為企業云發布會上,四川省滬州市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陳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以前的模式浪費資源,數據也沒法互通。現在政府的規劃是一個地方建一個云就可以了。”
陳琪認為,各類智慧城市項目、政府辦公以及城市內招商引資的企業,都可以共用一個云,“云計算已經成為我們政府吸引企業投資的城市基礎設施了。”
華為發布的“城市云”與陳琪介紹的城市發展思路基本一致。華為城市云項目負責人介紹:“城市云由華為建設、維護,可以為政府提供信息化基礎設施,政府辦公、醫療、教育、社區、交通、天氣等服務均在城市云規劃中,此外還包括了城市園區招商、城市創業項目、政府的信息共享平臺。”
事實上,僅中國各地政府每年的信息化采購規模就超過500億元,除此之外,各地的醫療、教育、交通等部門,以及大型企業的IT采購也頗具規模——這些機構才剛剛嘗試云服務。
“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增長速度驚人。”IDC中國服務部研究經理胡婷告訴記者,“政府、行業客戶已經成為一個主要推動力。”2015年1月,IDC曾統計得出中國2014年上半年公有云市場為3.27億美元,并預測2014年全年規模為7.17億美元。不過,在統計了全年數據以后,胡婷表示市場超出預期很多,IDC最新統計2014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超過9億美元。該報告將在近期發布。
可想而知,最先完成地方布局的公司,將在一個城市龐大的云計算市場里搶占先機。
也正是因此,2012年以來,華為在全國14個城市建設數據中心,占地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在這些城市中,華為城市云已經開始承接醫療、教育等業務;阿里云則在杭州、青島、北京、深圳建設數據中心,此外貴州、寧夏、浙江等地方政府的云計算架構也均由阿里云承建。而且,寧夏、貴州等云計算進展較快的地區,華為、阿里均有部署、競爭。
起步較晚的浪潮則宣布投資100億元,在全國7個核心云計算數據中心、50個地市云計算中心,完成全國云中心布局,為全國200個區域政府提供云服務。
不過在胡婷看來,華為、阿里云的定位并不相同,“一個是IT服務商的商業模式,一個是互聯網企業的屬性。”擁有全系列IT產品的華為更聚焦于提供基礎設施服務,華為輪值CEO徐直軍介紹,華為IT業務收入今年預計將超20億美元,明年有望實現盈虧平衡,2020年收入預計將達100億美元。
而阿里云的目標則是政府資源,以及來自醫療、交通、能源等行業的數據。一方面,這些資源可以服務于阿里巴巴[微博]的O2O、電商、物流等戰略,另一方面,阿里云CEO胡曉明認為行業數據的開放可以成就“一萬個阿里巴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