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曾經在風口的日本談中國制造
靠什么吹起的中國互聯網颶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7008.htm來往中日之間,兩邊都有朋友做互聯網企業,難免把中日互聯網產業的現狀比較一下。整體而言,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產業更有規模,也更財大氣粗,而且世界知名企業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覺得日本的互聯網不發達。打開電腦,發現日本企業的Web網頁風格古板,缺乏吸引力,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網絡,更沒有中國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說層出不窮的App了。
其實不然,日本企業的互聯網應用水準很高,絕對不在中國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鐵導航、車站案內等,我還沒看到中國有這么細致人性化的應用。例如,地圖應用方面,即使中國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還是差了一個檔次。當然,這阻礙不了中國地圖企業招引大筆的風投,擁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為行業巨擘,并迅速橫向擴張。的確,日本互聯網產業缺乏巨擘,最大的電商網站是Amazon,最大的門戶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韓資公司的產品。我想,除了中國14億人的龐大用戶基數之外,生活方式和應用場景上的巨大差異,也促成了兩國互聯網產業不同的風景。
中國互聯網產業,一半是建立在實體服務業不發達的基礎之上。這個不用多解釋,從日本地鐵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處的便利店便可判斷,中日兩國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語。當然,遼闊的國土面積,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類稅費、房租成本等,也讓同一種商品在不同渠道有著懸殊的價差。另一點是建立在虛擬生活上的,說得更直白一點,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無聊時間或娛樂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國互聯網上,大家似乎都時時刻刻地在線聊天,或者秒殺搶購,或者對某一社會現象評頭論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諢,在微博上發泄不滿。當然,還有傳說中的大V、公知、五毛總能無時不刻地拋出足夠吸引目光的話題。甚至企業高管們更把社交媒體當成營銷的戰場,在微博上發布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場景。
在日本,員工的忙碌和敬業是眾所周知的。在上班時間甚至不允許打私人電話,在社交網絡上聊天、上購物網站掃貨,根本就不會發生。而導入率極高的MDM(移動設備管理)軟件,更將私人應用屏蔽在職場之外。
上個月帶一個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國一流互聯網企業拜訪,看到公司前臺處堆積如山的快遞盒子和頻繁的簽收,極為震驚。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臺甚至只有一臺電話,絕少有私人物品快遞到公司。
然而,正是以上的一切,支撐著中國互聯網產業這艘巨船。
傳播也是生產力。好吧,我不想否認這種產業支撐的積極意義,但在很多場景下,互聯網改變的只是傳播方式,并未對實體經營或制造加工有實質性的幫助。買櫝還珠的故事小學時就應讀過。何為珠,何為櫝,自信滿滿尋找風口的創業者們,對這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你追你的風,我耕我的田
互聯網是對幾百年商業規則乃至社會規則的大顛覆,是不容錯過的機會,全社會似乎都已經啟動了“追風模式”,幾乎每一個跨出大學校門的人都有一個創業夢想。中國也在為世界貢獻著最多的創業者。但是,即便互聯網這個沒有門檻的創業機會,其實并不屬于我們每一個人,雖然每天都有和你我無異的年輕人在享受著創業成功的喜悅和成就,但成功者畢竟屬于少數。
我從不否認“風口”的存在,也不否認“馬佳佳”現象,甚至認為馬佳佳可以從一個風口跨躍到另一個風口,不管其能力如何,都一定能找到價值更大化的平臺。即便是作秀,也是在踏踏實實地作秀。世界這么大,各有各的玩法。問題是,馬佳佳的風口未必是你的風口,看著人家在天上飛,但這風未必能帶著你飛。首先你有馬佳佳的顏值嗎?這么讓大家賞心悅目的姣好面容,再配上激情大膽的演說和有爭議的觀點,成為創業界紅人也是順理成章的。
雖然不能說我們這個民族缺乏獨立思維的能力和習慣,但歷史原因,今天的人的確喜歡一股風的運動,還會不自覺地去追風。而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恰恰與是否追風,誰追得快無關,關鍵還是自我造風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