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曾經在風口的日本談中國制造
放開那頭耕地的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7008.htm在互聯網產業方面,世界工業強國德國似乎沒有什么建樹。但隨著物聯網的興起以及中德關系的融洽,源于德國的工業4.0概念在中國也風光起來,滬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業4.0概念股和工業4.0板塊,各類智能硬件的開發以及令人應接不暇的創客,已經站到了風口,等待下一次風起。據說以前海淀圖書城已變身成中關村創業大街,每張咖啡桌以及肉夾饃攤位前,都圍滿了與之相關的創業者,夢想著自己成為下一個成功者。
我認為,互聯網產業多與資訊相關,固然重要,即便沒有,大家的生活也依舊過得好好的。所以,即便漫天飛豬,也不會對大多數人的生活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制造業則不是,尤其是工業,更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耕耘的。如果下一次大風被吹上天的都是這些牛,那問題就來了。首先是地由誰來耕,讓豬耕嗎?其次,大家都知道牛兒滿天飛是什么景象。
對于互聯網產業,即便再肥的豬也能飛上天,但對于人們生產、生活之基礎的工業,即使是工業4.0概念,還是放開那頭耕地的牛吧。這活兒還得踏踏實實地干。
有人說德國老百姓上網很困難,這也可以管中窺豹地了解德國互聯網產業不發達的原因了。當然,但這并不能阻礙德國的經濟發展,讓其穩立歐洲龍頭。
我沒實地訪問過德國,對其互聯網應用現狀沒有發言權,但從網上的資訊可以粗淺地了解到,德國的確沒有強大的互聯網企業。即使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零售商,但電商卻不發達,以至于馬云去德國訪問,都找不到合適的企業家來對談。
百度檢索得知,“工業4.0”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出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完全贊同這個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但難以茍同的是中國各地一股腦地搞的各種工業4.0研討會,各個企業似乎也在借著“互聯網+”做戰略轉型,似乎有了互聯網思維,原本不振的實體經濟一夜間就能滿血再起,一飛沖天。
我恰恰認為工業4.0是一個慢功夫,更不適合來一股大風把原本慢慢耕地的牛也吹上天空。稀薄的空氣承載不住那么多的豬和牛,結局必然是從云端掉落。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實體經濟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互聯網等虛擬經濟中飛起了太多的肥豬,以及資金成本、人工成本的高位。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我們企業自身管理水準的問題,還不能在現狀中通過管理和技術創新來闖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上個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同樣給日本制造業帶來巨大沖擊,尤其是汽車產業。那個時代沒有其他出路,只有在節能技術上狠下苦功,開發出更省油的汽車。最終,這次巨大的危機卻變成了日本登頂汽車工業高峰的機會,并將這一優勢一直保持到現在。
對急于通過工業4.0覓得突破之路的中國工業及實體經濟,工業4.0不是靈丹妙藥,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須有扎實的基礎才能錦上添花。在大環境難以改善的情況下,先從自身的管理和技術創新上下功夫,必然會有收獲。對耕牛而言,在地上穩穩當當地走著挺愜意的,干嗎非得要飛上天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