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產業:中國向左 韓國向右
十五年前,日韓企業啟動OLED技術研發我們視而不見;五年前,OLED產品開始市場化我們仍然無動于衷;今天,當我們終于認識到OLED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即使我們想實質性布局OLED,也因為手里沒有可以使用的砝碼而徒喚奈何。于是反過來了,我們的彩電企業及液晶面板生產商們,寄希望于液晶時代拉得越長越好,拖得越久越好,這種心態與十年前我們剛剛完成CRT顯像管電視產業布局而液晶電視時代來了如出一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888.htm最新資料顯示,4月20日,京東方一口氣推出兩條高世代面板線計劃,其中合肥為10.5代線。4月24日,華星光電宣布其8.5代TFT-LCD生產線二期項目將提前50天實現量產。
而此前的2月26日,三星電子旗下液晶面板公司SamsungDisplay宣布投資36億美元在韓國建立一條OLED液晶面板生產線,用于生產中小尺寸oled顯示屏。3月份又宣布三星顯示從4月1日起拆分為LCD事業部和OLED事業部,意在把OLED作為獨立產業進行培育。
現在的問題是,當別人積極轉產OLED的時候我們卻在大干快上液晶面板產業,當真是理性的選擇嗎?
當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液晶面板生產線與OLED生產線有30%的重合度,二者并非完全不相干。另外,在韓國雙雄轉產OLED空檔期,容易形成液晶面板供應不足,轉而采購中國企業所產面板的機會增大。
但是不合理的一面似乎更多。在液晶面板上布局過大,有可能造成船大難掉頭,一旦OLED時代到來,企業轉型壓力巨大。而且目前已過液晶面板最佳投資期,這也是韓國、日本乃至中國臺灣近年來未增加一塊液晶面板產能的根本原因。于是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巨大的投資成本還沒收回,液晶時代已經結束。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2003年時中國剛剛完成CRT顯像管產業布局液晶時代來了,此前中國布局的巨大顯像管產業幾乎一夜之間變成廢銅爛鐵,教訓不可謂不深。
從媒體報道看,到2015年底,中國大陸計有8條8.5代線投產,包括京東方在北京、合肥、重慶的3條線,華星光電在深圳的2條線,中電熊貓在南京的1條線,及LGD在廣州的1條線,三星在蘇州的1條線。而且新的生產線仍在建設中,比如華星光電在武漢的工廠。如此巨大的產能,很讓人擔心造成產能過剩。因為產能過剩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價格戰,一旦開打價格戰則兩敗俱傷。
我們固然應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智能)下功夫,但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繼續無視甚至拒絕布局OLED電視,預計OLED到來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最遲2018年大屏幕智能化OLED電視將大規模進入消費者家庭。
人們之所以看好OLED倒不是因為它能做得更薄,而是因為OLED可以實現卷曲乃至折疊,這將大大拓展電視存在的物理形態,從而極大地拓展電視市場本身,實現電視市場的幾何級放大。
未來的電視一定是智能化OLED電視,這一點不用再懷疑。中國企業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即將到來的OLED時代不被韓國企業甩在后面?
LCD顯示屏相關文章:lcd顯示屏原理
lcd相關文章:lcd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