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分拆鴻海帝國 新材料業務大陸上市?
代工航母加速轉身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562.htm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一直奉行郭臺銘“獨裁為公”的鴻海正在加速分拆的速度。
郭臺銘希望以這種方式使集團從“航空母艦”變成“航空戰斗群”,進行海陸空聯合作戰。在分拆中,原來的事業群升級為12個次集團并獨立出一些子公司分別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大陸、美國進行上市,數量可達100家。
DIGITIMES內部報告稱,早在幾年前,郭臺銘就曾表示將通過分拆上市的方式,將鴻海富士康向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并且在2011年的股東會中,強調將讓集團中“天上飛的、水上漂的、地下鉆的”都分別推上臺面,除了展現各自價值外,也可以進一步達到產業的高度整合。
但蘋果的好生意沒有加快巨頭轉型的腳步,這直接造成了2013年的股價重挫,鴻海在當年的股價大跌64.39%。
在兩年前的那次長達八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鞠躬向股東道歉,并宣布分拆業務結構重整的決議,減少對蘋果公司產品制造的依賴,重點放在開發新技術、知識產權和電子商務上。郭臺銘稱,鴻海計劃在三年后將整個企業分割為一些獨立的子公司,并希望以此實現收入的增長。
按照郭臺銘的規劃,未來鴻海的組織架構將不再以并購擴張為主,而是針對成熟的產品、產業或事業體,進行分家、分權、分立后,讓每個次集團均能健康成長,而不用受到鴻海低本益比的影響。在每一個次集團中,都將誕生一位總裁。同時,財務、專利等部分仍將由集團母公司控制。
而在鴻海的分拆計劃中,事業群升級為次集團,各事業群的最高領導者的最高職務也從集團副總裁上升為總裁,這也就意味著各次集團領導人將擁有更大的獨立決策權,郭臺銘的影響將被弱化。
業 內人士分析,鴻海年營收超過千億美元,體量過于龐大,“航空母艦”式的集中管理缺乏效率,“航空戰斗群”的分散管理則更具針對性,也能夠激發各次集團的積 極性,提高集團整體銷售額。而一家外資證券公司的分析師更是直接指出,郭臺銘可能已經開始為自己引退后布陣,考慮逐步實現向集體領導體制的轉變。
確實,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成長為年營收達4兆新臺幣的國際代工巨頭,鴻海成立40年來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郭臺銘的“家長式”管理,業內人士評價稱,分拆也許是鴻海在成為“巨無霸”后最好的轉身方式。
鴻海旗下部分上市公司:
廣宇:計算機外圍產品
鴻準:消費電子產品
正崴:連接器、能源模組等
英志:機殼
建漢:無線網絡
群創光電:面板
富智康:國際代工
F-乙盛:電視機構件、模具開發
樺漢:自動化及機器人產品
準備上市的企業:
天鈺、榮創、三營、英特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