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智能汽車:蘋果谷歌需面對三大難題
覬覦者眾多 門檻不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5184.htmQNX是汽車行業普遍采用的內核軟件,2011年被黑莓收購;微軟Windows in the Car、Linux的Automotive Grade Linux也在發力; 就連芯片巨頭NVIDIA也接連發布了兩款車載平臺:drive CX、Drive PX。Drive CX針對普通汽車,Drive PX針對自動駕駛汽車,涵蓋了目前和未來的汽車市場。
傳統汽車廠商也在車載領域躍躍欲試。寶馬的iDrive,通用的On Star, 現代的Display Audio都企圖在大市場中分一杯羹。
第一,安全性是最大爭議。
操作層面上看,以語音為主的車載系統真的安全么?語音環境下,雖然駕駛員視力保持了專注,但他畢竟是分心在同時進行開車和與車載系統互動兩件事情。
網絡層面上看,如果互聯網車載系統能夠接管總線,這就相當于讓黑客不用任何物理連接,通過互聯網或者藍牙就輕而易舉地入侵汽車的機會。而考慮到信息安全,各國政府也很有可能出面扶持自己本國的車企研發車載系統,抵制外來系統。
第二,汽車廠商很難交出核心控制權。
這一點很明顯地表現在迄今為止Android Auto和CarPlay都無法控制馬力大小,車窗車門。
第三,車載系統的復雜性遠高于手機系統。
普通的智能手機使用周期大約只有幾年,但大多數汽車內部的零件都要與整個汽車的使用壽命相當,約為十年。無論是設計適配汽車原件的應用,還是對汽車內部的基礎設施和布線結構做出改變來適應車載系統,都是非常巨大且細微的工作。
總體來看,市場機遇總是伴隨著競爭與風險。谷歌和蘋果相伴相爭,而代表著傳統汽車廠商的大眾汽車集團CEO馬丁·文德恩和奔馳CEO蔡澈對谷歌蘋果的“攪局”都曾表示過歡迎和排斥?;蛟S,一個百家爭鳴的環境能讓智能汽車更快地落地。做大市場之后,是一家獨大還是共分天下,且拭目以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