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大行其道 WiFi技術擁有物聯網通信多項優勢
據相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全球僅有5億多臺聯網設備,人均只有0.08臺,也就是說平均每人只有0.02臺設備可連接至互聯網。2010年這個數字上升至125億,平均每人幾乎擁有6臺聯網設備。2015年聯網“設備”的規模預計將進一步上升到250億臺,到2020年底將達到500億臺。這一連串數據預示著,物聯網的時代正在來臨,而這也意味著物聯網技術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快解決當前其面臨的諸多難題,包括標準缺失、安全性、集成機制、電池壽命以及快速演進等等。而作為誕生已經十六年的老前輩,Wi-Fi正在為物聯網的全面普及進行積極準備,同時亦很有可能成為物聯網最理想的網絡技術選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4573.htm物聯網可能是當下炙手可熱的人氣詞匯,但其將普通的“物”接入網絡的概念卻可謂由來已久。來電顯示、可口可樂自動售貨機、M2M、智能儀表、RFID、AutoID以及其它眾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成果正是這一概念下的產物。可以說將普通機器接入網絡的思路已經被歷史證明了其有效性以及良好的使用體驗。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對于其執行效率及使用體驗的要求已經開始水漲船高。我們生活在一個以體驗為核心訴求的時代,而且用戶正變成愈發缺乏耐心。我們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夠被“出色的體驗”與“執行效率”所圍繞。只有物聯網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從本質上講,物聯網其實是構建起具備智能化屬性的不可見設備網絡,并使不同設備之間以及設備與互聯網之間進行直接或間接通信,從而實現使用體驗與執行效率。
而在今天的文章中,將對大家介紹物聯網發展歷程將要面對的挑戰,并探討Wi-Fi如何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物聯網需要一套標準化技術,從而實現設備間或者與云環境的對接
所謂的物(也就是物聯網之“物”)典型采用某種形式的嵌入式技術,這使得它們能夠識別到如壓力、溫度、濕度、運動狀態以及特定區域內人數等指標。接下來,另一項技術方案則支持它們同其它設備或者云環境相對接,這樣它們就能完成信息發送或者編程任務。目前市面上存在著多種用于實現設備之間或者與云環境間對接的標準及專用性解決方案,其中包括Wi-Fi、藍牙、ZigBee、ActiveRFID、loWPAN、EtherCAT、NFC以及RFID等等。具體選擇哪種技術往往是由對應環境的具體物理特性所決定,例如是否存在木材、混凝土及金屬,傳感器部署密度,起效范圍以及數據傳輸速率要求等。而在上述技術當中,Wi-Fi一直是最為成功的解決方案。這套標準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成為家庭、企業、學校、醫院以及機場等環境的首選網絡接入機制。
然而,Wi-Fi接入點所能夠容納的接入設備數量以及設備與接入點相對接的物理距離都存在著局限,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選擇Active RFID技術來利用1-GHz以下頻段作為網絡方案。說到這里,大家應該能夠猜到Active RFID技術的優勢所在了—能夠容納大量接入設備,而且起效范圍更廣。
為了克服上述挑戰,一套新的IEEEWi-Fi標準802.11ah已經出現,其在采用現有900MHz頻段的同時、成功滿足了遠距離大量設備接入的實際需求。一套典型的802.11ah接入點能夠關聯超過8000臺設備,且連接范圍可達1公里,這使其成為高密度聯網環境下的絕佳解決方案。目前Wi-Fi聯盟正致力于批準這套技術規范。考慮到這一點,Wi-Fi已經成為物聯網時代下信息傳輸標準的不二選擇。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通信相關文章:通信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