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何時能打敗真人翻譯?
人工智慧有許多定義方式,其中一種我記得在幾十年前聽過的,是電腦如果能搞懂某些句子基本的幽默涵義,或者是像“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and fruit flies like bananas”這樣的雙關語,就能被稱作是有智慧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3813.htm如果你曾用過Google翻譯將某些文字從你的母語翻譯成某個外國語言,再重新翻回來,應該會發現結果非常好笑或非常恐怖──就看你怎么覺得;例如一篇原本是某國語言的技術文章,直接用Google翻譯翻成英文,出來的結果可能是完全不知所云。
說到這里,我曾在這個連結發現一個超有趣的“不知所云產生器(Gobbledygook Generator)”,得出像這樣的句子:“This is no time to bite the bullet with our holistic administrative paradigm shifts. (直譯:我們沒時間硬著頭皮轉變管理模式)”

人工智慧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的語言翻譯嗎?
其實如果你很想整同事,還有一個很好玩的“企業用廢話產生器(Corporate Gibberish Generator ),只要輸入公司名稱(編按:可惜只支援英文…),就會跑出一段看起來好像有意義的廢話形容你的公司,就像是:
EETimes is the industry leader of subscriber-defined initiatives. Without well-planned subscriber communities, robust, holistic methodologies are forced to become 1000/60/60/24/7/365. Think front-end. Our cross-media feature set is unmatched in the industry, but our B2C action-items and easy operation is often considered a terrific achievement. Is it more important for something to be client-focused or to be blog-based? If all of this may seem discombobulating to you, that's because it is!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to evolve "super-proactively"? [...]
(編按:@#$…這翻得出什么意思來我隨便你!!)
不過以上離題太遠了,我扯這么多的原因是因為看到在Verbalink.com這個網站(參考連結)上的圖表──Verbal Ink是一家專職翻譯公司,他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位真人西班牙語翻譯跟號稱在2015年功能有進步的Google翻譯進行了一場“比賽”。
比賽的項目包括直接文字翻譯以及語音輸入翻譯(口譯),結果非常有趣,無論是文字翻譯或是口譯,真人專業譯者的精準度當然是沒話說,而Google翻譯的結果在意思或文法上仍會出現謬誤,因此這家翻譯公司建議, Google翻譯在一般非母語網頁瀏覽或是出國旅游時還是能派上一些用處,但如果是正式的商業文件或要求精準的內容,還是找專業的翻譯比較好。
(編按:那當然…不然小編哪有飯吃啊!)
這一方面顯示了目前人工智慧的進展,在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發現,如果要讓電腦達到百分之百準確、能支援關鍵任務的語言翻譯,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編按:像是哆啦A夢的翻譯糕、Star Trek里連外星語言都能翻的電腦…);你覺得我們要等多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