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可穿戴 華為Watch能殺出重圍嗎
3月1日,華為一口氣連發了三款智能穿戴設備,可為智能三連發:華為TalkBand B2(智能手環)、華為Talkband N1(智能耳機)、以及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華為Watch。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0316.htm前兩款產品相對于業界其他產品來說,優勢已經很明顯。但問題在于,智能手環和智能耳機的市場容量有多大,或者說愿意為其埋單的消費者群體有多大,是這兩款產品在商業上有多少成就的終極決定因素。
很淺顯的,華為手機的高管團隊也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和不同的表述。例如在專訪華為全球副總裁徐欽松的時候,我就問,B2和N1的銷售量預期有多少,徐欽松就是不回答,我想主要的原因是,連華為手機自己也無法判斷這個市場空間是多少,華為手機又能從其中切到多少蛋糕。
目前來看,華為手機對于這兩款產品的銷量,還是有保守性的信心的。例如B2,他們的銷售團隊認為,在前幾個月,每個月10萬的發貨量還是能夠做到的。
但是,正如華為前EMT團隊成員、曾經的輪值主席、執行副總裁洪天峰所言:萬物互聯時代的機會并不在于人的互聯,以人為中心的可穿戴設備其實是反人性的產品。除非是在外應酬需要佩戴珠寶,回到家里人們還是不喜歡佩戴太多的物品在身上,甚至什么都不想戴,所以可穿戴領域的產品形態與人性的訴求是背道而馳的。
萬物互聯是思科主打的概念,華為公司與之基本等同的概念,是全聯接。其主旨也是物與物的聯接,才是世界的未來。如果要以人為核心,主要的思維,仍然是產品本身是否能夠成為人必須、或者貌似必須的產品之一。顯然單純的智能可穿戴設備,不是人必須的物品和產品。就目前而言,普通的只能穿戴設備,充其量是時(xīn)尚(cháo)人群沖動消費所帶來的市場。這就如同安卓之父安迪·羅賓(Andy Rubin)最早做的極客手機,雖然好萊塢的明星們喜歡,但并不適合市場,直到他做了安卓系統并且賣給谷歌,才能有了后來的成功。
回過頭來說,盡管多家分析公司,甚至包括蘋果公司都說,智能手表如果采用圓形設計(或者說傳統手表樣式設計),已經被證明是一定會失敗的,但華為公司說,他們的市場調研結果和前面這些公司的說法并不相同。
對于成熟的消費人群而言,如果能夠有對于傳統手表取代的智能手表出現,而又不使手腕上的“新手表”從外觀上就顯得格外凸顯和變異,顯然更能夠貼近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換言之,時間已經證明,即便在手機和智能手機出現之后,手表的“計時”這一重要功能已經基本消失,但手表仍然擁有很大的市場,其作用已經轉變為人的裝飾性作用和代表性作用存在。例如,就我個人的調查,大部分戴手表的人表示,仍然戴手表還是有一些目的的,女性認為手表作為重要的裝飾,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必要繼續存在的,而戴手表的男性則認為,這是戴手表者潛在的表明“守時”、“正式”的較好的方式。如果智能手表的外形產生了較大的變異,那么智能手表就喪失了上述意圖,而重新淪為純粹的可穿戴設備,正如洪天峰所言,這是反人性的特征。
因此,即便是蘋果公司在3月9日推出智能手表之后,也不一定就能夠取得成功,相反,華為手機在智能手表的設計上,仍然追求傳統的意圖,倒有可能抓住機會。
當然,限制華為手機取得成功的,還有其他幾個條件:
第一個是谷歌要發布自己的AndroidWear,所以不允許包括華為在內的所有公司,在其發布前推出商業性產品,這也就成為華為手機此次發布華為手表,卻沒有任何技術細節、價格信息甚至發貨時間方面的情況。
第二個是蘋果手表是否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這將是決定這個市場容量一個很重要的時刻。可以說,在蘋果手表之前的所有可穿戴設備,都是不成功的,而這之后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則有待市場檢驗。事實上蘋果公司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大量失敗的產品。
第三就是華為自身對于華為手表這種既涉及傳統供應鏈,又涉及電子產品供應鏈的產品,是否有較好的產品控制和主導能力了。尤其是,在傳統供應鏈和電子產品供應鏈融合的過程中,如何玩一個大家都沒有玩過的游戲,來控制好更為精細化產品的質量,避免辛苦營造起來的精品產品口碑被破壞,則是余承東及其團隊,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