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美國正在全力阻截德國和英國
“個性化”首先是美國大力推進的。在美國的文化背景下,個性要比組織色彩強烈。制造業的“個性化”趨勢在美國制造業回歸得到體現。一些專注于通過信息技術使得生產工程高效化、專業性的小規模手工制作的制造業,在一些城市的市區開始涌現。它們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柔性的定制化服務,憑借優越的設計,與大量生產形成差異化競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8415.htm四、互聯制造
我們身邊的很多產品都開始能夠訪問互聯網了,社會在不斷網絡化。智能手機如此,家電的“信息家電”也是如此,隨著汽車漸漸步入自動駕駛時代,或許汽車未來將僅僅是一個網絡終端而已。身邊的產品不斷地網絡化,如同系統化的重要意義一樣,“互聯制造”代表著掌控網絡的主導權。而且,從網絡外部性來看,率先掌控主導權的企業將長期獲取先行者利益。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普及,制造業市場競爭的新要求出現了變化:
首先,要求制造業企業能夠不斷地基于網絡獲取信息,及時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
其次,要求制造業企業能夠將各種資源集成與共享,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互聯制造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通過制造企業快速重組、動態協同來快速配置制造資源。這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減少了產品投放市場所需的時間,增加了市場份額。同時,還能夠分擔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設備投資費用等,減少經營風險。
另外,作為一個未來的潮流,工廠將通過互聯網,實現內外服務的網絡化,向著互聯工廠的趨勢發展。隨之而來,采集并分析生產車間的各種信息,向消費者反饋,將從工廠采集的信息作為大數據通過解析,能夠開拓更多的、新的商業機會。對硬件從車間采集的海量數據進行處理,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服務、解決方案的價值。
美國因為有著Google、、IBM等IT巨頭和無數的IT企業,所以在大數據應用上較為積極,非常重視對社會帶來新的價值。Google不斷將制造業企業收購至麾下,就是希望掌握主導權。同時,作為美國大型制造業企業的一個代表,GE公司也開始加強數據分析和軟件開發,從車間采集數據,進行解析,提供解決方案,開拓新的商業機會。
德國將“工業4.0”視為國家戰略,將工廠智能化視為國家方針。通過信息技術,最大限度的發揮工廠本身的能力。工業4.0不是工業的問題,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每個人都無法與之撇清關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