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手機產業數據及原因分析:寒冬將至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原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中國手機市場累積出貨量為4.52億部,比2013年的5.79億部下降21.9%。相關新聞被各大科技網站轉載。從數據上看,手機市場空間驟然縮窄,產業開始進入寒冬。實際上是如此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8204.htm一、手機產業寒意來襲的數據呈現:份額驟減或者增速放緩
僅從一組數據,往往難得出客觀的結論。關于手機市場銷量的統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統計出貨量,手機廠商批量銷售給經銷商,進入銷售市場的產品數量,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就是出貨量。另一種是銷量,手機廠商通過各種途徑最終銷售給消費者的產品數量,一般市場調研公司會發布這個量,如賽諾公司。
上面提到的兩家機構都曾直接或者間接披露國內手機市場情況,我們可以對比進行分析。前者發布的四年出貨量數據分別是4.55億部、4.66億部、5.79億部、4.52億部,后者發布的四年銷量數據分別是2.54億部,2.74億部、3.86億部、4.24億部。如下:

從折線圖來看,2011年到2013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與銷量呈現出相同的上升趨勢。但2014年不同,出貨量驟然下降,銷量是增速放緩。雖然統計口徑不同,但是我們看到了相似的趨勢,就是整個產業開始進入秋天,已有涼意。
二、手機產業走弱的最根本原因:市場成熟和存貨堆積。
面對這種趨勢的到來,相關分析不少,甚至有認為,4G手機的到來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對此,筆者不敢茍同,我認為造成產業走弱的根本原因,只有兩條:
第一,手機市場成熟,用戶需求減少、消費理性。
從全球著眼,手機市場增速放緩趨勢已經很明顯。國內市場同樣走向成熟。截至2014年11月底,中國手機用戶已達12.8億戶,普及率在95%上下。手機銷售新增市場空間越來越少,進入存量換機時期。在這個時期,消費者購買手機更加理性。與此同時,運營商資源刺激作用的減弱,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也是一大損失。
第二,渠道庫存堆積,廠商意愿減弱、謀求出路。
理論上,渠道庫存量=出貨量-銷量。簡單計算發現,每年在渠道上都有2億部左右的庫存,庫存占銷量比例已經達到70%以上,甚至可以夸張的說,2012年到2014年已經形成4億部左右的庫存,2015年不用生產,也能滿足市場規模訴求。顯然數據是不太合理的。兩家機構雖然都是權威,但在這個數據上,應該都有各自的不足,這里不展開講。且認為其接近真實情況。根據渠道運營常識,渠道上的庫存超過2個月,就屬于非正常狀態,影響整體存貨周轉和廠商繼續投入產品的力度。從近幾年的態勢來看,手機已經供大于求,渠道商庫存壓力很大。從廠商的選擇上,我們也能看出渠道壓力下的變革。如華為、聯想、小米等都已經開始擴展海外市場。以互聯網品牌為代表的企業加大線上銷售力度,減少中間渠道環節。以更低的價格、抑或更多的服務來刺激消費者需求。
三、手機產業寒冬的最直觀表現:關門大吉與新入者寡。
進入寒冬不是突然之間的事情,而是循序漸進發生。從前兩年發展中也可看出端倪。國內手機市場渠道商以十萬、百萬家計,沒人做過專門的統計,有多少關門、多少閉店。可以看到一些代表性的情況,如2012年到2013年,傳統國代商天音、愛施德等出現大量虧損。究其原因,也是吃了整體勢頭和存貨周轉的虧。
根據工信部入網檢測統計,國內手機廠商只有500多家,掌握其存活情況還是比較容易的。筆者收集并列出了四年來工信部每年有入網產品的廠商數量:

生產手機廠商數量在2012年達到最高峰568家,之后逐年減少。2012年發生了什么?這是國內手機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智能手機銷量超過了功能機,并繼續高速發展。運營商中國移動(微博)在持續資源投入下,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繼續大上快干?;ヂ摼W企業看到了傳統手機行業的機遇,紛紛入局亂戰??梢哉f,這種繁榮帶有一定的非理性色彩。盛極而衰的命運不可阻擋。手機廠商的生死是最直觀的例子,我再進行進一步數據分析,結合工信部入網檢測的廠商數據統計及預判。
1、2012年,死掉125家,新增190家。對于死掉的廠商計算,138家沒有推出產品,其中13家停做一年。
2、2013年,死掉198家廠商,新增154家廠商。具體而言,226家廠商沒有推出產品,其中28家停做一年;新增167家,其中13家2011年在做,2012年停做一年。
3、2014年,死掉202家廠商,新增110家廠商。具體而言,240家廠商沒有推出產品,其中38家停做一年(根據2012年、2013年的停做率及趨勢預估);138家新進入者,其中28家是2012年在做,2013年停做一年。
可以看出,其實2013年開始,手機行業發展在非理性繁榮之后,就已經進入“秋季”,每年死掉的廠商約200家,而新進入者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有本事活下去就是一種勝利。
面對2015年的環境變化,手機廠商們該如何更好的存活呢?要加大對用戶需求的激發,包括銷售高性價比產品甚至價格戰。大廠商要快速出海,小廠商要抱團取暖。出海對于大廠商來說,相對容易,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小廠商如何抱團取暖呢?可以廠商阿里YunOS生態平臺、中移動公版項目、京東眾籌新模式等,可參見我前期文章《阿里、京東、中移動拋出媚眼,中小品牌手機廠商如何應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