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帝國的沒落:衰頹的帝國
對于中國人來說索尼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Sony”曾經是繼“Cocacola”后的世界第二品牌然而新世紀初的IT泡沫以后,索尼公司已失去昔日的光芒,已經變成衰頹跨國大公司的代名詞。這對60后和70后的中國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是無法想像,“Sony”這個品牌不僅代表了80和90年代世界最高境界的日本電器,而且,是中國一代人走出中國追求夢想的一個標志,一個代表理想的摸得著看得見的“記號”,其影響力遠比現在的“iPhone”要大得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5525.htm2010和2011年度的年報分別2596億日元(約156億元)和4567億日元(約274億元)的巨額虧損2012年的年報是430億日元(約26億元)的盈利但其主要來源來自變賣資產所得媒體戲稱索尼的主營業務是販賣資產。今年2月,索尼已經決定把日本國內的電腦部門轉賣給日本的國資基金(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JIS)并從液晶電視市場撤出。索尼的主要收入來源變成索尼音樂(Sony Music)、索尼銀行(Sony Bank)和索尼影視娛樂(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等的服務性行業的子公司,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嶄新的索尼公司。
下表是索尼公司2010年度至2013年度第3季度為止的預期值和各季度實際值。表中前三項是公司的主要財務指標,其后的各項是主要產品的銷售量或銷售額;期初目標、1Q、2Q和3Q是各基點對年報業績的預期值,4Q是年報的實際值;表中的紅色數字表示年報的實際值低于年初的目標值。

注:表中銷售額、經常利潤、最終利潤和半導體的單位是億日元,其他的單位是萬臺。
在這四年的年報中除去靠變賣資產的2012年度外,經常利潤每年都是超過千億日元的赤字,銷售量(額)在總體上沒有大的滑坡,但是和年報的預期值相比,每每不能達到目標。加上各季度的業績下方修正,媒體已經對索尼完全失去信心,用“既視感(習以為常)”來形容對索尼的失望。
為什么索尼會變成頹廢跨國公司的代名詞?如果像索尼首腦明哲保身的發言那樣,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對索尼發展不利的外部原因,IT泡沫的破裂、美國的金融危機、韓國三星和中國企業的奮起直追、蘋果產品創新和風靡等等。然而,我們必須要回答為什么在換了幾次總裁以后,公司的經營策略依然如故?一直以創新為發展源泉的索尼為什么最近幾年沒有開發出令人感嘆的新產品?或者說,日本式經營管理如何影響索尼的經營策略,如何使索尼帝國在沒落之路上越走越遠?
在以后的幾回的連載中,我們會和大家一起討論以上的問題。在下兩回中,首先舉兩個索尼慘敗的具體例子:禍起蕭墻的MP3音樂播放器(索尼VS蘋果)和液晶電視機的滑鐵盧(索尼VS三星),從具體事例中分析一下索尼沒落的原因。
評論